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1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cillidan committed Nov 29, 2024
1 parent e10c33f commit e9d019d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Showing 41 changed files with 691 additions and 8 deletions.
2 changes: 1 addition & 1 deletion blog/PDF的历史.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Expand Up @@ -10,7 +10,7 @@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4987
origauthor: Sensible Blog
origsource: https://www.sensible.so/blog/history-of-the-pdf
order: 20231206
icon: squirrel
icon: code-square
---

你上次点击一个链接,发现自己正在打开一个PDF文件,却没有痛苦地叹气是什么时候?
Expand D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1.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2.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3.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4.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5.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6.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73345_007.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033_001.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033_002.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033_003.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1.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2.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3.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4.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5.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6.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7.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5477_008.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1.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2.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3.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4.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5.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6.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7.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8.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09.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10.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11.png
Loading
Sorry, something went wrong. Reload?
Sorry, we cannot display this file.
Sorry, this file is invalid so it cannot be displayed.
Binary file added blog/media/86471_012.webp
Binary file not shown.
161 changes: 161 additions & 0 deletions blog/「#」号的补充历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161 @@
---
layout: blog
title: "「#」号的补充历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date: 2024-02-20
authors:
- link: https://sspai.com/u/suntrise/updates
name: SUNTRISE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PIDAN-journal/main/asset/yafa.png
source: https://sspai.com/post/86471
origauthor:
origsource:
order: 20240220
icon: accessibility
---

最近看到少数派上的一篇文章:[「#」的前世今生](https://sspai.com/post/73345),然后对有一处地方比较疑惑:

> 如果不是偶然的经历,也许「#」将一直存在于生活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无闻地行使它最初的职责。
>
> ……
>
> 他与团队最终选择了包含在 ASCII 字符集中的「\*」与「#」作为新的按键符号。
如果「#」真的默默无闻,它又是怎么进入 ASCII 字符集中,后来在被应用到电话机中的?

原文中关于「#」从最初的「lb(每磅重)」含义再到进入 ASCII 与电话机期间的这段历史有所缺失,于是我去查阅了一下,结果发现,不单「#」在进入 ASCII 前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旅程,就连「#」的来源也有一些争议。本篇文章就来补充「#」的这段历史。

## #1 另一种来源:数字符号(Number Sign;No.)?

尽管「#」是来源于「lb/℔(每磅重)」的说法很有说服力,但「#」还有另外一个常用的含义:数字符号(Number Sign)。这也是 Unicode 字符集里「#」的名称。

![Unicode 字符集里「#」的名称](media/86471_01.webp)

有人指出,「#」也许是早期计数符号的演变。并且这一含义已在 19 世纪的记账法中有所应用,一直至今。

![计数符号](media/86471_02.webp)

![塞缪尔·沃切斯特·克里滕登(1853)《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簿记初级论文》(文中的「#」与现在的写法稍有不同)](media/86471_03.webp)

另一个表示「数字符号」的字符是「№」(No.)。

使用「#」作为「数字符号」在非正式写作中很常见,但在印刷品中较少使用。

![「# 1」与「No.1」在印刷品中的使用率](media/86471_04.webp)

那么,「#」又是怎么集「磅重」与「数字」这两个含义于一身的?

## #2 磅符号 (Pound Sign):「#」还是「£」?

关于「#」为什么同时有「lb(每磅重)」与「数字」两个含义这一点,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指出,在美国,当「#」写在数字前面时表示「数字(No.)」,而写在数字后面则表示「磅」。「#」的这一双重含义早在 1880 年代的记账法中便有提及。

![查尔斯·彼得·达夫等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1880)](media/86471_05.webp)

**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磅符号(the pound sign)通常指代「£」;**于是有一些人认为,这与 19 世纪末以后英美的通信编码有关。

## #3 从通信编码中寻找「#」

有人声称,在电传打字机以及通信编码中,英式与美式键盘上「£」和「#」对应着同一个键,从而造成了混淆。

真的是如此吗?这里就来寻觅「#」在通信编码的踪迹。

### 博多-默里码

在法国,埃米尔·博多 (Émile Baudot) 于 1874 年设计了自己的「印刷电报」系统。该代码本身是由他的两个同伴约翰·高斯 (Johann Gauss) 和威廉·韦伯 (Wilhelm Weber) 开发的,采用的是 5 位代码。

![博多码](media/86471_06.webp)

1899 年至 1901 年间,唐纳德·默里(Donald Murray)在博多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自动电报系统,利用了他认为是「博多多路复用系统的最佳功能」。

![默里码在 1901-1929 年间的演变](media/86471_07.webp)

### 另一条路:Morkrum 码

在美国,情况又有所不同。Joy Morton 和机械工程师 Charles L. Krum 于 1901 年创立了Morkrum 公司(后来的电传打字机公司)。1910 年,Morkrum 与邮政电报公司在波士顿和纽约首次安装了印刷电报机,Morkrum 公司的电传打字机采用了自己的一套编码,称为 Morkrum 码。

1915 年 1 月 15 日,西联电报公司开始使用结合了默里和 Morkrum 电码的印刷电报系统。而默里码经西联修改,除了少数「可本地化(national use)」字符外,被 CCIT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采用作为 ITA2 编码(国际电报字母表)。美国则在 ITA2 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美国电传打字机上的常见字符,形成了 USTTY 编码(美国电传打字机代码)。

![Morkrum,西联和西电采用的编码](media/86471_08.webp)

![ITA2 与 USTTY,ITA2 中标为「undef」的键实际上为「可本地化」字符](media/86471_09.webp)

在以上编码中,有两处「#」和「£」对应着同一键:

- 1908 年的默里码与 Morkrum 码的 Shift-S;(不过默里码在 1911 年又有过一次更新,且 1930 年代初 ITA2 推出后,几乎所有美国制造的电传打字机设备都使用 ITA2 或 USTTY)
- Morkrum、西联和西电与 USTTY 的 Shift-H,而最终采用的 ITA2 中的 Shift-H 为「可本地化」字符,也的确有资料显示会有某些变体将该键设定为「£」;

![](media/86471_10.webp)

![](media/86471_11.webp)

![](media/86471_12.webp)

上面的两个键盘,Shift-H 分别对应「£」和「#」

于是便有人认为,「£」和「#」对应着同一个键,而它们都被称为「the pound sign」,从而造成了混淆。[^1]也有人从 1955 年 Milton Kaufman 的《无线电操作员执照问答手册》 找到了证据:

> 类似地,数字或英镑符号(#)不能在传输中再现,并且发送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NUMBER(或 NO)、POUND(或 LB)或 POUNDS(或 LBS)等词来代替。
在 ASCII 制定后的 ISO 646 标准中,其英国版本将 0x23 原来对应的「#」改为了「£」;

随着 AT&T 按键式电话的兴起,其语音应答系统将「#」称为「the pound sign」,更促成了这一称谓的推广。

___

不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则指出,正如前文所述,「#」的双重含义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便已存在,当时博多码还并未进入美国,前文所述的其它编码还未出现。将「£」替换为「#」应该是在美国「#」也表示「磅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 #4 「Octothorpe」[^2]

1968 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将「#」引入到电话机上时,给它起了一个新词:Octothorpe。关于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

根据 1995 年贝尔实验室工程师 Ralph Carlsen 和编辑 Patrick Townson 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显示,唐·麦克弗森(Don MacPherson,当时贝尔实验室的主管)将 octo- 和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吉姆·索普(Jim Thorpe)的姓氏结合起来创造了这个词。

- 「#」分成了 8 块,因此名称应该包含「OCTO(英语中表示「8」的前缀,如 octagon 八边形)」。
- 当时唐·麦克弗森正致力于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吉姆·索普(Jim Thorpe)的奖牌恢复运动[^3],由于「Thorpe」一词的独特性,于是他以「Thorpe」一词加上「Octo-」产生了「Octothorpe」。

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贝尔实验室人员的玩笑;根据实验人员霍华德·伊比(Howard Eby)和劳伦·阿斯普伦德(Lauren Asplund)给 Douglas A. Kerr(最终是他在电话机上采用了 #)的备忘录给显示,他们选用「octotherp」这个词,是作为 Kerr 以「不合国际标准」为由拒绝他们支持的「星形」「钻石形」按键的报复,因为「th」在某些语言中很难发音。而在给 Kerr 的信件中,他解释选用「therp」是因为它听起来像希腊语,且与「octo」相配。

1996 年的《新科学家》杂志则认为,「octothorpe」中的「thorpe」来自古英语中的「村庄」一词。「octothorpe」即「被分成 8 块的村庄」。

## #5 总结

或许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比,「#」的历史是最扑朔迷离的。「#」的含义的丰富性也超过许多标点符号。

> 它有很多名字:pound sign、number sign、hash、hex、square......
>
> 在国际象棋中,它代表将死的一步棋;在校对时,其含义是「在此处插入空格」;而随着推特的流行,「#」又多了「标签」这一含义……
关于「#」的起源说法很多,每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却又无法互相说服。而且,在 19 世纪之前很少有「#」的完全对应符号,以至于有人猜测,「#」是在 19 世纪后创造出的新符号,并随着在打字机上的应用逐渐推广开来。个人认为,也有可能不同地区的民间都有关于「#」的各种用法,而在 19 世纪之后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而将其含义标准化。

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有篇文章引用了加拿大记者罗伯特·富尔福德概括「#」的历史的一段话,在我看来十分贴切:

> It’s a word for word’s sake, a word someone invented in a playful moment just because he felt like it.
>
> 一言以蔽之,这个词是某个人出于好玩发明的,只是因为他喜欢它。
~说不定,「#」就来源于中文的~~~~字呢。~

___

## 遗留问题

1. 牛顿对于「lb」的写法似乎可以解释从「lb」到「#」的演变,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如今「#」只在美国表示「磅重」,而在其它国家中没有这种用法?

## 参考资料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mber\_sign](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mber_sign)
- **Eric Fischer -**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 Codes, 1874-1968**](https://ia800606.us.archive.org/17/items/enf-ascii/ascii.pdf)**,对字符编码发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 Tom Jennings - ["An annotated history of some character codes or 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filtration"](https://www.sensitiveresearch.com/Archive/CharCodeHist/index.html),其中包含在 ASCII 前通信编码的简短介绍,以及对 ASCII 中的控制字符进行了介绍;
- [https://www.quora.com/Why-has-the-symbol-been-called-a-number-sign-pound-sign-and-now-hashtag](https://www.quora.com/Why-has-the-symbol-been-called-a-number-sign-pound-sign-and-now-hashtag)
- Douglas A. Kerr, P.E. - [The ASCII Character "Octatherp"](http://dougkerr.net/pumpkin/articles/Octatherp.pdf)
- [The "pound sign" mystery](https://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2461)
- [https://99percentinvisible.org/episode/octothorpe/](https://99percentinvisible.org/episode/octothorpe/)
- [Keith Houston 关于「#」的系列介绍](https://shadycharacters.co.uk/2011/05/)
- [Robert Fulford - The Secret Life of the Octothorpe](https://designobserver.com/the-secret-life-of-the-octothorpe/) ,罗伯特·富尔福德概括「#」的历史那段话的出处
- [The Origins of the Octothorpe](https://www.sudeep.co/musings/2016/06/10/The-Origins-of-the-Octothorpe.html)

[^1]: 网上的许多论点都将这种混淆聚焦在英美键盘的不同上。但注意到上图中打字机键盘1采用的是美国西电编码,因此可以推测这种混淆在美国也存在。
[^2]: 或 octothorp, octathorp, octatherp
[^3]: 因为发现 Jim Thrope 在参加奥运会之前打了两个赛季的半职业棒球违反了当代业余规则,他被剥夺了冠军资格。1983年,在他去世30年后,国际奥委会用复制品恢复了他的奥运奖牌。
99 changes: 99 additions & 0 deletions blog/「#」的前世今生.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99 @@
---
layout: blog
title: "「#」的前世今生"
date: 2022-05-23
authors:
- link: https://sspai.com/u/yvfkdpve
name: Yorkson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PIDAN-journal/main/asset/yafa.png
source: https://sspai.com/post/73345
origauthor:
origsource:
order: 20220523
icon: accessibility
---

## 千变万化的「#」

当看到「#」时,你会想到什么?

如果你下国际象棋,它可以表示对局的终结[^1];;如果你是程序员,它可以是注释的开始;如果你刷微博,它可以传递当前最热的话题。中文里,「#」通常称为「井字」或「井号」,在日语中称为「番号记号」或「井桁」,英式英语中则通常称为「hash」。

「#」的大部分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含义却随着上下文屡屡发生变化。对大部分人而言,与「#」的第一次会面,大概是电话拨号盘角落中那个不起眼的方块。

## libra pondo 的千年的漫步

先将时间拨回罗马时代,那时「一磅重」被称为「_libra pondo_」,其中 _libra_ 指「尺度」或「平衡」;_pondo_ 则来自于动词 _pendere_,表示「称重」。从这两个词根中,「#」得到了它最初的形状与名称。

十四世纪晚期,来源于 _libra_ 的「lb」进入了英语中,同时配上了一条表明其缩写身份的短线「~」,即「℔」。

由于「℔」在当时使用非常广泛,部分早期印刷机开始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字符进行印刷。

![左图是 Isaac Newton 笔下的 ℔ 符号,右图是它出现在 1698 年印刷品中的样子。](media/7334_001.webp)

随后,「℔ 」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形式:

- 来源于抄写员潦草笔记的「#」
- 没有短线修饰代表磅的「lb」

而这个符号本身,却则淹没在时间长河中。与此同时,_libra_ 的老搭档 _pondo_ 也开始了独自的演变之路。它先以 _pund_ 的形式出现在古英语中,又在现代英语中成为 _pound_。历经数千年,_libra__pondo_,这一对古老的搭档,最终又重新连接在一起[^2]

如果不是偶然的经历,也许「#」将一直存在于生活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无闻地行使它最初的职责。

## 拨号盘一隅

在电话出现的早期,拨号数字利用脉冲拨号(Pulse dialing)进行传输。在这种技术中,每个数字对应一到十次脉冲信号。上世纪40年代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新的拨号系统。新系统在每个数字被按下的时候,发出一个独特的声音信号,被称为双音多频(Dual-Tone Multi-Frequency)。然而直到1968年,电话上还只有 0-9 的拨号键。

![早期使用脉冲拨号的转拨盘式电话](media/7334_002.webp)

![贝尔实验室于 1963 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按键电话 WE 1500](media/7334_003.webp)

1968年,为了实现菜单选择等更多通话功能,贝尔实验室计划在数字 0 按键的两侧添加两个新的按键。在拨号盘新样式的设计过程中,曾诞生过一系列尝试,比如在 0 的两侧分别增加带有五角星与菱形符号的按键。然而这些字符在当时标准的打字机键盘上并不存在,给记录带来了障碍。此时,负责设计新拨号系统的贝尔实验室工程师 Douglas A. Kerr,被任命选择更加合适的符号替代它们。

![Douglas A. Kerr](media/7334_004.webp)

Douglas Kerr 曾经担任设计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的委员会负责人。基于过去的工作经验,也考虑到打字机的键盘设计,他与团队最终选择了包含在 ASCII 字符集中的「\*」与「#」作为新的按键符号。

这个决定,使得「#」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它也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人所熟悉。

## 来「#」聊天吧

1988年,Jarkko Oikarinen 创建 Internet Relay Chat (IRC),这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即时聊天系统。它被设计用于以组群的形式进行多人聊天,许多人可以加入同一个组群中,称为频道(channel)。频道的名称以「#」开头,用户可以用 `/join #channelname` 的方式加入某个频道。

![IRC 客户端 HexChat 截图](media/7334_005.webp)

2007年,曾经在 Google 和 Uber 担任开发主管的 Chris Messina 在 Twitter 上提议,可以用类似的系统来标记网络上感兴趣的主题,并发出了第一条倡议使用「#标签」的推文。然而该建议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认可,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 甚至告诉 Messina,这个概念永远都不会流行。

![](media/7334_006.webp)

Messina 没有放弃这个概念,他甚至写了一篇 [Groups for Twitter; or A Proposal for Twitter Tag Channels](https://factoryjoe.com/2007/08/25/groups-for-twitter-or-a-proposal-for-twitter-tag-channels/) 来详细阐释其使用方式。同年的圣地亚哥大火期间,他联系了在 Twitter 上直播事件的加州居民 Nate Ritter,并建议后者在所有相关推文中带上 `#SanDiegoFire` 的标签。Twitter 这才逐渐认识到到这是对内容进行分组的有效方式。终于,2009 年 Twitter 官方将标签系统加入搜索工具中。次年,热门话题功能出现,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展示在所有用户面前。

2014 年,牛津词典将其作为一个新的条目,添加到当年的更新中:

> **hashtag** _n._ (on social media web sites and applications) a word or phrase preceded by a hash and used to identify messages relating to a specific topic; (also) the hash symbol itself, when used in this way.
> 在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介中,出现在 # 符号后用来标注主题的词语。
## 「#」的今天与明天

如今,「#」已经很少用来表示重量,也只有偶然间才在通话时被按下,但它依旧活跃在互联网弄潮儿的指尖。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它,那或许是「主题」。在用 Markdown 写作时,它界定着层级的标题,在开头结尾打下标签,以最简洁的方式记载着文章内容;在媒体上,一个个标签引导着时下最流行的趋势,却也在看不见的地方暗流涌动。相同的标签,连接不同的内容,把彼此独立的信息编织成网,同一个标签下,聚集着相似的人们。那么,是否某天一切都可以打上标签?标签网络之中,是否也隐藏着我们的未来?

![Google Ngram 统计的「#」在 1800-2019 年英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media/7334_007.webp)

> 在你眼中,「#」代表什么?
**图片来源**

- [The Ancient Roots of Punctuation](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page-turner/the-ancient-roots-of-punctuation)
- [Why I Moved From A Square To A Circle Calculator Interface Design](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6/01/why-i-moved-from-a-square-to-a-circle-calculator-interface-design/)
- [脉冲拨号](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8%84%89%E5%86%B2%E6%8B%A8%E5%8F%B7)
- [Douglas A. Kerr](http://dougkerr.net/Pumpkin/AboutAuthor.htm)
- [Internet Relay Chat](https://sspai.com/link?target=https%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Internet_Relay_Chat)

**参考资料**

- [Shady Characters: the Secret Life of Punctuation, Symbols, & Other Typographical Marks](https://shadycharacters.co.uk)
- [Hashtag History: From Typewriters to Twitter Trends](https://www.copypress.com/blog/the-hashtag-a-history-deeper-than-twitter)
- [Hashtag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shtag)

[^1]: 国际象棋中,# 表示将军(checkmate)
[^2]: 在美式英语中,# 被称为 pound sign
Loading

0 comments on commit e9d019d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