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2 changed files
with
57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56 @@ | ||
--- | ||
layout: blog | ||
title: "疯狂的石头:治疗狂犬病的“万能良药”" | ||
date: 2024-03-13 | ||
authors: | ||
- link: https://jandan.net/p/author/bali | ||
name: BALI | ||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repo_cos/main/icon/jin_grey.png | ||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5884 | ||
origauthor: Atlas Obscura | ||
origsource: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mad-stones-rabies-cure-eerie-feeling | ||
order: 20240313 | ||
icon: accessibility | ||
--- | ||
|
||
> 在疫苗问世前,人们曾对付致命的狂犬病疫情,普遍采用神秘的动植矿物复合"狂犬石"疗法。这种奇特的民间仪式,源自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与渴求掌控的冲动。 | ||
1923年8月的一个早晨,密苏里州的农民亚当·雷利听到猪叫后前去查看,发现一只陌生狗在猪圈里。雷利试图保护家畜时,那条狗咬伤了他的腿。邻居们很快判断那是一只患有狂犬病的狗,这意味着雷利的处境危险万分。他立即骑马25英里去找小镇上的修女威廉·牛顿·萨顿,认为他是自己唯一的活命希望。 | ||
|
||
萨顿请雷利入座,让他把受伤的腿抬高,并叫小儿子取来新鲜牛奶。然后,他上楼取来随身携带的珍贵狂犬石。这块淡灰白色的石头早在内战后就世代相传,起源是一个在阿肯色州定居的德裔移民保留下来的。他们坚信这枚狂犬石有祛除狂犬病毒的神奇能力。 | ||
|
||
萨顿将狂犬石浸入新鲜牛奶中,再轻轻贴在雷利的伤口上4-5分钟。待移开手时,石头竟然粘在伤口上,这就是雷利确实感染狂犬病的铁证。接下来,他们静候6小时,石头自己掉落。萨顿洗净后,将石头投入一锅热牛奶中。随着加热,乳白色的表面渐渐浮起绿色污垢,萨顿解释说这就是毒素。然后他再次把石头按在伤口上,这次粘了2小时。第三次是45分钟,第四次石头就完全失去了吸附力——雷利彻底痊愈了。 | ||
|
||
这个惊人的治疗过程出自民俗学家兼音乐家洛曼·卡恩斯勒的一篇关于狂犬石的文章,他声称当年亲耳听萨顿讲述。即使如今我有科学解释,仍然难掩对这种仪式感到万分不安和费解。神秘的步骤安排、牛奶、绿色浮渣,还有漫长的等待,这一切都让我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当然,不去采用这种疗法,病人就只能面对狂犬病缓慢、残酷的死亡命运。而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这粒看似平凡的异物,竟在其中扮演着如此神奇的角色。 | ||
|
||
狂犬病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人类的大敌。这种被伊本·西娜(阿维森纳)称为"严重而有毒的忧郁症"的疾病,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沿着传播路径直达大脑。人们认为每年7月24日至8月24日,当天狗星西里斯与太阳同时升起的"狗日"期间,狂犬病尤为猖獗。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症状明显且必死无疑,狂犬病仍让人提心吊胆。(1840-1906年期间,纽约市每年仅记录不超过7起狂犬病病例,却有数千人死于肺结核)。 | ||
|
||
尽管狂犬病可通过诸如蝙蝠、浣熊等野生动物传播,但更常见的传染源是狗只。正如比尔·瓦西克和莫妮卡·墨菲在他们的著作《疯狂:世界上最恶魔般的病毒文化史》中所写,"狂犬病与狗共生,狗也与我们共生"。狂犬病的爆发让人不安,意味着人与狗的生存空间早已交织重叠。更可怕的是疾病本身,患者表现出越来越野蛮、越来越不像人的症状,仿佛被同化为畜生。"狂犬病的啮咬"瓦西克和墨菲写道,"是动物感染人类的可见象征,是生物在由疾病转变成人类同样疾病时的明证"。狂犬病提醒我们,人与兽的分界究竟是多么脆弱。 | ||
|
||
1884年,路易·巴斯德发明疫苗之前,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少之又少。其中之一是烧火钳,史称"圣胡伯特钥匙"(取名自猎人的守护神)。这是把一根钉子或十字形烧红的铁头,直接压在伤口上。看似野蛮而迷信,但理论上若及时将伤口部位病毒烧灼,在病毒沿神经系统蔓延前阻隔传播,效果或可。有些文化中,一旦患者开始出现症状,如对水的严重恐惧(旧日所说之"恐水症"),亲属们会用厚毡毯将其捂住,不是为了加快死亡,而是为了不让某人独自承担杀人之责。 | ||
|
||
另一种广为人知的疗法就是狂犬石,用法与上述亚当·雷利的经历大致相同:新鲜牛奶浸泡、紧贴伤口、用热奶煮沫除毒、重复施加直至石头不再粘附。(一种变体是用咬伤者毛发贴伤口,由此而来了"狗咬吕咬人"的说法)。狂犬石只对人类有效,而且性质古怪,如果用于动物治疗就会失去对人类的功效。很重要的一点是,患者必须亲自去找狂犬石,石头永远不会被带到患者身边。关于狂犬石的来源和使用方式没有确凿记载,只有一些报纸文章、民俗良药指南及传说。 | ||
|
||
也许最著名的求治者是亚伯拉罕·林肯。1852年,林肯带着儿子罗伯特从斯普林菲尔德前往印第安纳州的特拉湾,因为罗伯特刚遭狗咬伤。1931年,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在传记《林肯人生》中写道:"他相信狂犬石的疗效,他一位家姑就说过,林肯曾带一个儿子去印第安纳州特拉湾,让狂犬石治疗儿子的狗咬伤。"1936年,历史学家马克斯·埃尔曼试图核实这一说法,虽然无法确认具体使用了谁家的狂犬石,但确有多人作证林肯确实为此而行。 | ||
|
||
描述狂犬石的功能容易,但要说清它的本质却非常困难。狂犬石形状大小各异:黑色、棕色、灰色及其间的各种色泽;从几英寸到不比南瓜籽大多少;厚薄粗细、形态万千,唯一共同点就是都能治疗这种致命的病毒感染。 | ||
|
||
大多数传说都认为,狂犬石不是地质成因,而是动物肚中形成的。有的说是从肚子,有的说从头、颈、心脏或肩胛部位;有说是从驼鹿、野牛、白尾鹿或其他罕见的反刍动物体内取出。1885年5月3日,《纽约时报》曾作过一篇相对可信的报道,称狂犬石"据说是从鹿膀胱中形成的,只有生活在缺少饮用水、只能喝牛奶般浓稠液体的高温干燥环境下的鹿才会产生"。一般认为,当鹿等反刍动物吞食异物后,异物会在肚子里逐渐被毛发和氨基磷酸镁包裹而形成。一份资料解释说,狂犬石是"由植物和黏液物质凝结而成,是一种自然奇观,产自雌雄同体白尾鹿的第二个胃。它无数的细胞构造使它一旦贴合伤口就会吸附,每个细胞都有吸力,但只会吸收病毒,因为细胞过小,连血液都无法渗入"。 | ||
|
||
换句话说,狂犬石其实是一种贝兹尔症现象的变体。贝兹尔就是反刍动物体内,吞食的异物在肠胃中逐渐凝聚成一个小小的硬质球体,再经肠道排出体外。"贝兹尔"一词来自波斯语"解毒剂",此类物体向来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事实上,现代化学分析证实,某些贝兹尔体浸入含有砷的溶液后,确实能从液体中提取毒素。 | ||
|
||
然而,很多自诩狂犬石的东西其实并非上述形成过程。堪萨斯城一位J.M.迪克森所拥有的是一块石化珊瑚;北卡罗来纳州一位W.J.霍夫曼医生那里的则只是一块有趣的卵石。1976年,耶鲁医学院的托马斯·R·福布斯收集了多份关于狂犬石的报告,发现它们分别是页岩、长石、卡石英等各种矿物质。还有一枚被以1000美元的天价出售给史密森尼学会的"真品狂犬石",结果只是一颗被打磨过的肯塔基咖啡树种子。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真正的贝兹尔体,但更重要的是,一块资格尚佳的"狂犬石"必须拥有异于常石的独特质地或色泽,以显示出某种有机的痕迹,仿佛是一件曾经有生命迹象的东西已经石化。正是这种奇特和众人的信念,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 | ||
|
||
林肯的儿子罗伯特后来活到82岁,可谓狂犬石疗效的成功典范。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操作正确,狂犬石就万无一失。极少数失效案例,要归咎于患者自身的缺陷:有人因胡须太浓密而影响狂犬石吸力而死;也有人在施术前不慎吞下伤口的毒液。 除了萨顿之石,得克萨斯州柯林县的米拉姆狂犬石在47年里据说拯救了400多条生命,只有两次失手。莱特本石更是服务了一个多世纪,主人说7天至少会使用一次,狗日期间更是频频上阵。各地报纸上层出不穷地报导狂犬石治疗成功的案例。1885年6月19日,《纽约时报》报导说:"威廉·斯蒂特尔斯的一个儿子在梅克伦堡县遭疯狗咬伤腿部,随后前往夏洛特由巴特勒先生施以狂犬石治疗。石头第一次粘附两小时,第二次30分钟,全程有医生和几名市民在场见证。" | ||
|
||
当然,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很可笑。试图通过毛细管作用来吸收毒素或病原体,根本无法在科学环境中复制。狂犬病毒也不会呈现绿色浑浊物。牛奶粘稠只是自然现象,而非什么神奇的吸力所致。鉴于狂犬病必死无疑,狂犬石的高治愈率实在令人怀疑。也许很多都只是被无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关于疗效的传言或许只是随时间累积而 bofa 上加载的,源于少数幸免于难的确认偏差。也确有不少狂犬石失效的记载:1886年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的一家人、密苏里共和报上报导的一名铁路工人,还有1886年2月在密西西比州新奥尔良遭狂狗咬伤,虽然到临近的沃特福德使用了狂犬石,最终两个月后还是不治身亡。 | ||
|
||
但相对于那些痛苦的烧灼和必死无疑的命运,狂犬石的吸引之处在于赋予人类掌控无情疾病的力量。将石头的功效解释为吸出毒素,暗示着信徒在某种程度上将之视为科学而非巫术。也许应该说,相信狂犬石的力量不是不科学,而是伪科学。 | ||
|
||
狂犬石最终销声匿迹于巴斯德疫苗普及,这恐怕是其无效的最好证据。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它们确实成为许多人对抗可怕狂犬病的最后希望。 | ||
|
||
即便在今天,狂犬石仍有人在使用和追随。一些民间医药指南和网站依然介绍它的使用方法。2014年,印度政府不得不正式发布声明,告知公众狂犬石无助于预防或治疗狂犬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获得疫苗并非易事,因此这种陈年习俗或许会继续流传一段时日。 | ||
|
||
从某种意义上说,狂犬石的热潮映射出人类对未知的焦虑,以及寻求掌控的渴望。当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人类会不惜一切地相信任何看似合理的理论和疗法。尽管现代医学已能解决绝大多数疾病,类似民间迷信的东西依然存在,只是转移到了对抗新型疾病的领域。比如一些人对能量石疗法的追捧,或者认为磁铁能治愈艾滋病、自闭症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坚持迷信存在的行为,说明了人类面临死亡威胁时的脆弱。 | ||
|
||
人类固然应该保持对科学的信念,但也不应否认这种天生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推动了我们的求知欲。如果总能设身处地为过去的无知开脱,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包容当下存在的各种新旧迷信了。毕竟,驱使人们追随狂犬石疗法的,并非全然是无知,更多还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渴望生存的本能。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将石头视为救命稻草的行为,其实是人性中最原始、最真挚的一面的写照。 |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