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16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2 changed files
with
13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125 @@ | ||
--- | ||
id: doudou | ||
title: '' | ||
hide_table_of_contents: true | ||
--- | ||
|
||
# 关于豆豆为什么要写《背叛》?——《背叛》作者与责任编辑的对话 | ||
|
||
> 原载于《啄木鸟》2000.6 | ||
> 长篇小说《背叛》在本刊 1-4 期作为特别推荐作品连载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20 多家影视单位争购改编权。有读者感言:“很多年没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但同时也有读者质问:“用如此多的版面,发这种不入圈的小说,是不是浪费?”而更多的读者关注的核心则是:《背叛》是怎样浮出水面的?作者何许人也?<br/> | ||
> 在此,责任编辑张西、孟易林与作者豆豆作过一次谈话,他们之间的坦诚对话,也许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某种解答。 | ||
> 易——孟易林 <br/> | ||
> 张——张西 <br/> | ||
> 豆——豆豆 | ||
易: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br/> | ||
豆:任何人,只要一动笔就说明他有了表达思想、观点或意图的冲动,我也一样。另一方面,写作可以使我较为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人,进而增加知识、充实生活,并且有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一点成就感。 | ||
|
||
张:以你的年龄、资历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br/> | ||
豆:我想,你指的是作品的主题、题材与我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较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我的一个女朋友李红英。我从十七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90年她到欧洲定居后,不断给我寄回大量的思考数据,每次回国都给我讲述一些我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 | ||
|
||
易:主人公是否确有其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男主人公?<br/> | ||
豆:主人公当然是虚构的,是根据生活和个人的理解想象出来的人物,是出于故事和主题的需要。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肯定要涉及到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和要求,涉及到男人的社会定位和女人的社会定位,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至少表达了我对‘男人形象’的一种理解。 | ||
|
||
张:谈谈你对女主人公的理解?<br/> | ||
豆:女人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老话题了,理论有理论的说法,生活有生活的说法。我曾试图让女主人公有完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但生活不答应,可能女主人公自己也不会答应。例如女主人公的结局,很难抛开男主人公的命运而独立存在,这里面有一个生命支撑点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她离开了那个男人就不能生存,而是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包括情感的、价值观的等等。从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不打碎一些东西给人看,会不会影响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担心这一点。 | ||
|
||
易:写这部作品是否有什么背景?<br/> | ||
豆:这部作品是从1995年6月开始动笔的,写了两年多,到1997年8月完稿,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我想表达一些东西之外,没有其它的个人背景,有了一种写作冲动,就写了。 | ||
|
||
张: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这部作品是不是一种背叛?<br/> | ||
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包括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也比较传统,没有半点背叛的动机,所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背叛。 | ||
|
||
易:你是否在女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br/> | ||
豆:我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有一些,但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女主人公有她特定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她的行为和思想有独属于她的轨迹,虽然我以我的理解去假设她应该怎样,虽然这里面有我无意识地强加给她的东西,但出发点还是要建立在女主人公的生存基础上。 | ||
|
||
易:男主人公如果有其它的结局是否更让人容易接受一些?<br/> | ||
豆:关于作品的结局是否应该让男主人公死去,这个问题自始至终一直在困扰着我。从我个人的愿望出发,我喜欢男主人公这个人物,不想让他死去,但是,又没有的解决办法,似乎怎么处理都不行。抛开这个人物的个人心理承受力不言,仅从法律方面讲,他犯的罪不是坐牢的问题,而是杀头的问题。我个人除了对这个人物的结局很难过之外,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 ||
|
||
张:你认为作品中存在着哪些不足?<br/> | ||
豆:应该把‘不足’换成‘失败’更确切一些。现在再来看这个作品,正面展示较少,侧笔、曲笔、插空引出的东西太多。除此之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切取生活面还是不太得当等。关于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这里就不敢妄言了,愿望肯定是好的。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有一个进步。 | ||
|
||
易:可以透漏一下你个人的情况吗?<br/> | ||
豆:我是1970年生人,高中文化程度,现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个可以长相思守的丈夫。我开始写《背叛》时是25岁。 | ||
|
||
张:你的身后是否站着一位高人?<br/> | ||
豆: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吧。 | ||
|
||
易: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br/> | ||
豆:我感谢《啄木鸟》杂志和群众出版社给我的这次机会和支持,这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感受。 | ||
|
||
|
||
|
||
|
||
|
||
|
||
# 韩明对⾖⾖的介绍与评价 | ||
|
||
> ⾖⾖,电视连续剧《背叛》、《天道》的作者,为⼈极其低调。⼀个时期以来,经常有读者和⽹友咨询本报,希望了解以《背叛》、《遥远的救世主》闻名,从⽯油⾛出来的畅销书作家⾖⾖的情况。⽯油商报记者多⽅辗转,⼏经周折,终于寻找到⼀位被⾖⾖称为⽼师,现任中国⽯化集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韩明先⽣。记者表达了想采访⾖⾖的意愿,韩主席推辞不过,之后便与⾖⾖联系,但⾖⾖婉转的表示不接受采访。在记者的⼀再追问下,韩主席还是简单介绍了⼀些⾖⾖的情况。 | ||
|
||
记者: 在⽹络上⾖⾖的资料⼏乎是⼀⽚空⽩,您能先简单介绍⼀下她吗? | ||
|
||
韩明: ⾸先声明⼀点,关于记者采访,我征求了⾖⾖的意⻅,⾖⾖委婉谢绝了,请注意,是谢绝,⽽不是拒绝。⾖⾖称⾃⼰不善⼝语表达,喜欢安静,我认为低调应该是她为⼈处事的基调。我了解⾖⾖的这种性格,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天我能说的关于⾖⾖的⼀些情况也是我的个⼈之⾔,只能是把我所知道的⾖⾖的信息做以简单表述,仅供贵报和读者作参考。 | ||
|
||
⾖⾖是从我们⽂联⾛向社会的作家,这⼀点我很⾼兴。⾖⾖从⼩在⽯油队伍的转战、迁徙中成⻓,不同的地域⽂化,⽼⼀辈⽯油⼈的品质,以及⽯油⽂化特有的粗犷、野性和灵性,都潜移默化影响着⾖⾖,使她获益匪浅。我们⽯油作协为她搭建了展示⽂学才能的平台,⽽她个⼈的性格、素质以及刻苦,再加上她⾃⼰的⽣活圈⼦和信息来源,最终使她有了⼀些成绩。 | ||
|
||
记者: ⾖⾖的⽂学创作之路是怎样开始的呢? | ||
|
||
韩明: ⾖⾖第⼀部中篇⼩说是⽯油作协推荐的,1993年天津《⼩说家》⼤型⽂学期刊上发表了她的中篇⼩说处⼥作《死⽐活着容易》,后来这部作品荣获中国⽯油第⼆届职⼯⽂化⼤赛⽂学创作奖。再后来,我们推荐⾖⾖加⼊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中国⽯油作家协会和中国⽯化作家协会,这应该是⾖⾖步⼊⽂坛的第⼀个印记。也可以这样说,⽯油作协为⾖⾖早期的成⻓付出了⼀定的⼼⾎。 | ||
|
||
记者:豆豆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中篇吗? | ||
|
||
韩明:是的,这可以算是豆豆的文学创作特点吧,她几乎是绕开了短篇小说,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小说家的创作经历。从《死比活着容易》创作完成之后,我认为她感觉自己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随之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因而才有了《背叛》,有了《遥远的救世主》。值得我们作协高兴的是这两部作品先后进入中国小说畅销书排行榜。 | ||
|
||
记者: 您能说说⾖⾖的⻓篇⼩说创作吗? | ||
|
||
韩明: ⾖⾖第⼀部⻓篇⼩说《背叛》的第⼀稿和第⼆稿我都看过,应该说⾖⾖在作品修改上花了很⼤的⼯夫,定稿的作品给⼈⽿⽬⼀新的感觉。2000 年,中国发⾏量较⼤的⽂学期刊《啄⽊⻦》杂志,⼀⾄四期连载了这部作品,然后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引起了⼀定反响。 | ||
|
||
说到这⾥,还有⼀个插曲,因⾖⾖初登⽂坛,令⼈陌⽣,以⾄电视剧《背叛》的导演都难以找到她。因为涉及到从⼩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有关作品主题与⼈物的理解需要与作者商讨,后来导演还是通过朋友找到我,由我接待了张前先⽣,也得益于那次接待我们后来成为朋友。张前是⼀位善于思考的导演,他导演的《背叛》、《亮剑》、《天道》等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最近在央视热播的《北平战与和》是他的新作。 | ||
|
||
⾖⾖的《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天道)两部作品都是张前导演的,张前还亲⾃担任了《天道》的编剧,说明张前很欣赏⾖⾖的创作⻛格,对⾖⾖的作品给予了很⾼的肯定。记得有⼀次到外地出差,在地摊上我看到了被盗版的《背叛》,很有意思,作家的书被盗版,不应是件好事,因为作家的权益被侵犯了,但我却很⾼兴,这从另⼀个侧⾯说明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油⽂学能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泛社会影响的作品。 | ||
|
||
⾖⾖的第⼆部⻓篇⼩说《遥远的救世主》创作时,我和⾖⾖失去了联系。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紧接着被改编成 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也参与了编剧。再后来⾖⾖把⼩说和电视剧光盘送给我时,我深感欣慰,⾖⾖依然感恩着这块曾经扶持过她成⻓的⽂学园地。我感到⾖⾖⽐以前成熟了许多,她的作品融进了更多的理性成份,希望她今后的创作能有新的进步。 | ||
|
||
记者:我看到石油作家协会年度总结中有“豆豆现象”这个提法,您觉得这是指什么? | ||
|
||
韩明: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豆豆小说中展现出的题材、情节和人物,以豆豆的年龄是很难想象的,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圈子?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解读生活和认识社会的?这或许是人们好奇和关注的;二是豆豆的小说在思想性与市场的结合方面有一定的尝试,有值得石油文学借鉴的东西。或许这就是年度总结中所提的“豆豆现象”吧。 | ||
|
||
记者:您说的对,站在读者和观众的角度确实有这些疑问,这也是大家对这位女作家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吧? | ||
|
||
韩明:我相信在影响豆豆创作的诸多因素中,她的生活圈子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太个人的东西这个不便议论。豆豆在电话里跟我明确表示,她感谢大家的批评和鼓励,希望后面的作品能有点进步,我们也期待着她的新作。 | ||
|
||
|
||
|
||
|
||
# 作家⾖⾖透露⾃⼰获取信息的来源 | ||
|
||
问题:⾖⾖是怎样⼀个⼥⼦,能通晓佛理道德,⼜是如何练得如此逻辑性强,思维清晰的? | ||
|
||
答:谢谢你的夸奖,我很普通,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棒。或许我是跟普通的、⼤多数的⼥⼈有些不⼤⼀样,我⽐较喜欢思辨和写作,这跟个⼈喜好有关系,也跟我的经历和⽣活、成⻓环境有关系,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重要,说到底我只是做了⼀件我喜欢做,⽽且也适合我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它有意义,当然这种有意义的判断是在我个⼈的价值体系下做出的,在我看来它的意义就在于我的作品也许会有⼈喜欢,也许会有⼈能从中得到点什么、想到点什么,当然他们得到的越多,我眼中的意义也就越⼤。按照⽬前国际上最流⾏的观念,幸福的含义就是快乐+有意义,所以要我说⾖⾖是⼀个怎样的⼥⼈?我会说:她就是⼀个已经找到了幸福,⽽且是属于⾃⼰的最终极的幸福的⼥⼈。 | ||
|
||
⾄于你提到的其他的⼏个疑问,我想是否可以把它们都归结成、转化成另⼀个问题:你的信息渠道都有哪些?你是怎么萃取和筛选、吸收这些信息的? | ||
|
||
我的信息来源⼤概有这么⼏类: | ||
|
||
第⼀类是⽂字信息,报纸、杂志、书籍,还有少量的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性刊物,说它少量,是因为国内的学术刊物真能让⼈看懂的的确是不太多,呵呵。 | ||
|
||
第⼆类是交流,我有许多的朋友,他们也爱观察、思考和研究,⽽且其中有不少⼈的观点独具匠⼼、别具⼀格。这样的⼈在相互的交流、沟通中碰发出⽕花是很正常的事,有时星⽕还会燎原,你⽐如有的朋友吃斋念佛,有的朋友对此不屑⼀顾,⻅了⾯就会互相盘道、说理和质疑,此时的理就会变形成为某种信念的新⾐—皇帝的新⾐,这也有点像炼钢,淬⽕、浇⽔、敲打、去杂质,百炼百辩的结果是使得我们每个参与之中都会有所觉、有所悟。 | ||
|
||
第三是思考,⽆论是⽂字,还是话语,它所能承载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有所觉,你必须还得再思考和加⼯,把它彻底的内化和并⼊到⾃⼰的认知体系当中去,之后还需不断的去⽤,不断的去⽤,在实践中去改良和验证它。前者有点像反刍,听到了、知道了、明⽩了,不代表它就会成了你身体中的⼀个部分;后者有点像是挖宝藏,你有了藏宝图,未必就⼀定能挖到宝藏,图错了或是你看不懂图,你⼀样是找不到宝藏的。 | ||
|
||
⾄于该如何吸收?这个⼤体上⽆⾮也就是那么⼏种,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验证、多交流。这⾥可以谈的问题很多,⽐如选什么样的书,怎么做笔记,怎么去观察和验证,与谁去交流,怎么样去说理辩论,等等。就拿你所问到这⼏个具体的东⻄来说,道德,佛理,逻辑性和思维。 | ||
|
||
常⼈看起来很神秘,实则它们也都很实在啊,社会科学原本就有很多的分类啊,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类学、政治学、⼼理学、⽂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很多啊,你有没有去寻⼏本拿来瞧瞧、翻翻?先构建⼀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读⼈物传记、回忆录、史料、⺠俗⻛情等相关的资料,然后再⽤⾃⼰的知识体系、眼⼒、思考⼒去拆解跟剥离那些现象以及潜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 ||
|
||
事实上,我在⼩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所罗列的那些闪光点,也都不是我原创的,它们原本就有,我只不过是⽤⼀根线把它们都穿了起来,同时⼜往⾥⾯加了些其他的元素跟单元。你⽐如王庙村扶贫,公司加农户的机制,这个在2003年前后学术界、新闻界都是热点啊,蓝⽥股份当时搞的很红⽕啊。 | ||
|
||
再⽐如村⺠⾃管⾃治,只收取每道⼯序的加⼯费,以⼩⺠经济治⼩农意识,这也是早就上了北⼤MBA组织学的案例书了,楼百⾦制⾐⼚案例。再有格律诗与乐圣的这场战⽃,不也早就登上过银幕了吗?《⼤染坊》中的宏巨与上海的虞美⼈。价格战、倾销、反倾销、做霸盘、作秀、⼭寨机,这样的新闻不是经常会看到的嘛。这有点像做菜,我只不过是把材料都搜集在⼀起,然后再⽤不同的⼿法把它们煲层⼀锅汤、⼀道菜⽽矣,有时为了加重戏剧效果、突出个⼈⻛格,我还会多加些佐料、夸⼤⼀下。 | ||
|
||
这些都是⻥,不算什么,真正重要的东⻄是渔,捕⻥的能⼒。说它重要主要基于两点,⼀是不容易获得,少则⾦贵嘛;⼆是⼀旦获得,作⽤明显。我在⼩说中也说过,靠的⽂化当然是弱势⽂化,可不靠别⼈只靠⾃⼰就果真是强势⽂化了吗?NO!我在林⾬峰与丁元英⻅⾯的那场戏中提过,“救主的不是⼈,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咽,是觉悟。”可如何才能觉悟呢?在我看来,那只能是靠⾃⼰来参、来思考、来体会。可觉悟这东⻄的确是很不容易,否则我也不会⾮要在⼩说的书名‘救世主ʼ的前加上‘遥远的ʼ修饰词了。套⽤物理科学中有关原⼦的理论,原⼦周围的电⼦要想能级跃迁是需要能量的,书、信息、知识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就是能量,但这⾥有⼀个转换率的问题,思考⼒强的⼈相对来说转换率就会⾼⼀些。 | ||
|
||
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想象⼒、严谨性,同时也需还需要有良好的⼼态、⾼EQ和韧性。⽽且这⾥还有⼀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洞察⼒、分辨⼒、适应⼒、思考⼒、判断⼒、逻辑思维能⼒、感受⼒,那些才是渔啊,有了它们,就是主也就离我们不在那么远了。 |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