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blog/PDF\347\232\204\345\216\206\345\217\262.md" "b/blog/PDF\347\232\204\345\216\206\345\217\262.md" index 7e73141..2ec7713 100644 --- "a/blog/PDF\347\232\204\345\216\206\345\217\262.md" +++ "b/blog/PDF\347\232\204\345\216\206\345\217\262.md" @@ -10,7 +10,7 @@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4987 origauthor: Sensible Blog origsource: https://www.sensible.so/blog/history-of-the-pdf order: 20231206 -icon: squirrel +icon: code-square --- 你上次点击一个链接,发现自己正在打开一个PDF文件,却没有痛苦地叹气是什么时候?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1.webp b/blog/media/73345_001.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214de55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1.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2.webp b/blog/media/73345_002.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af18abb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2.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3.webp b/blog/media/73345_003.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7fd00a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3.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4.webp b/blog/media/73345_004.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cc93da5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4.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5.webp b/blog/media/73345_005.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d6314a5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5.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6.webp b/blog/media/73345_006.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53abab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6.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73345_007.webp b/blog/media/73345_007.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3aa5d8f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73345_007.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033_001.webp b/blog/media/85033_001.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49340e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033_001.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033_002.webp b/blog/media/85033_002.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7c8811e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033_002.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033_003.webp b/blog/media/85033_003.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48b691c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033_003.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1.webp b/blog/media/85477_001.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f002df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1.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2.webp b/blog/media/85477_002.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df68c7d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2.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3.webp b/blog/media/85477_003.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e10cfc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3.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4.webp b/blog/media/85477_004.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fd08aad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4.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5.webp b/blog/media/85477_005.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283ddc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5.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6.webp b/blog/media/85477_006.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bc5d103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6.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7.webp b/blog/media/85477_007.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96731bb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7.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5477_008.webp b/blog/media/85477_008.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a188d45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5477_008.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1.webp b/blog/media/86471_001.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d4e6ad2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1.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2.webp b/blog/media/86471_002.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dcd3af1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2.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3.webp b/blog/media/86471_003.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c289833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3.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4.webp b/blog/media/86471_004.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cb9fe67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4.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5.webp b/blog/media/86471_005.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511f9d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5.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6.webp b/blog/media/86471_006.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aa49886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6.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7.webp b/blog/media/86471_007.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222f63f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7.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8.webp b/blog/media/86471_008.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de80cd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8.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09.webp b/blog/media/86471_009.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1e83c64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09.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10.webp b/blog/media/86471_010.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8d69b45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10.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11.png b/blog/media/86471_011.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4e6cf6b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11.png differ diff --git a/blog/media/86471_012.webp b/blog/media/86471_012.webp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ae971de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blog/media/86471_012.webp differ diff --git "a/blog/\343\200\214#\343\200\215\345\217\267\347\232\204\350\241\245\345\205\205\345\216\206\345\217\262\357\274\232\346\257\224\346\203\263\350\261\241\347\232\204\350\246\201\345\244\215\346\235\202\345\276\227\345\244\232.md" "b/blog/\343\200\214#\343\200\215\345\217\267\347\232\204\350\241\245\345\205\205\345\216\206\345\217\262\357\274\232\346\257\224\346\203\263\350\261\241\347\232\204\350\246\201\345\244\215\346\235\202\345\276\227\345\244\232.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89f5c8c --- /dev/null +++ "b/blog/\343\200\214#\343\200\215\345\217\267\347\232\204\350\241\245\345\205\205\345\216\206\345\217\262\357\274\232\346\257\224\346\203\263\350\261\241\347\232\204\350\246\201\345\244\215\346\235\202\345\276\227\345\244\232.md" @@ -0,0 +1,161 @@ +--- +layout: blog +title: "「#」号的补充历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date: 2024-02-20 +authors: + - link: https://sspai.com/u/suntrise/updates + name: SUNTRISE +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PIDAN-journal/main/asset/yafa.png +source: https://sspai.com/post/86471 +origauthor: +origsource: +order: 20240220 +icon: accessibility +--- + +最近看到少数派上的一篇文章:[「#」的前世今生](https://sspai.com/post/73345),然后对有一处地方比较疑惑: + +> 如果不是偶然的经历,也许「#」将一直存在于生活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无闻地行使它最初的职责。 +> +> …… +> +> 他与团队最终选择了包含在 ASCII 字符集中的「\*」与「#」作为新的按键符号。 + +如果「#」真的默默无闻,它又是怎么进入 ASCII 字符集中,后来在被应用到电话机中的? + +原文中关于「#」从最初的「lb(每磅重)」含义再到进入 ASCII 与电话机期间的这段历史有所缺失,于是我去查阅了一下,结果发现,不单「#」在进入 ASCII 前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旅程,就连「#」的来源也有一些争议。本篇文章就来补充「#」的这段历史。 + +## #1 另一种来源:数字符号(Number Sign;No.)? + +尽管「#」是来源于「lb/℔(每磅重)」的说法很有说服力,但「#」还有另外一个常用的含义:数字符号(Number Sign)。这也是 Unicode 字符集里「#」的名称。 + +![Unicode 字符集里「#」的名称](media/86471_01.webp) + +有人指出,「#」也许是早期计数符号的演变。并且这一含义已在 19 世纪的记账法中有所应用,一直至今。 + +![计数符号](media/86471_02.webp) + +![塞缪尔·沃切斯特·克里滕登(1853)《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簿记初级论文》(文中的「#」与现在的写法稍有不同)](media/86471_03.webp) + +另一个表示「数字符号」的字符是「№」(No.)。 + +使用「#」作为「数字符号」在非正式写作中很常见,但在印刷品中较少使用。 + +![「# 1」与「No.1」在印刷品中的使用率](media/86471_04.webp) + +那么,「#」又是怎么集「磅重」与「数字」这两个含义于一身的? + +## #2 磅符号 (Pound Sign):「#」还是「£」? + +关于「#」为什么同时有「lb(每磅重)」与「数字」两个含义这一点,有不同的解释。 + +有人指出,在美国,当「#」写在数字前面时表示「数字(No.)」,而写在数字后面则表示「磅」。「#」的这一双重含义早在 1880 年代的记账法中便有提及。 + +![查尔斯·彼得·达夫等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1880)](media/86471_05.webp) + +**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磅符号(the pound sign)通常指代「£」;**于是有一些人认为,这与 19 世纪末以后英美的通信编码有关。 + +## #3 从通信编码中寻找「#」 + +有人声称,在电传打字机以及通信编码中,英式与美式键盘上「£」和「#」对应着同一个键,从而造成了混淆。 + +真的是如此吗?这里就来寻觅「#」在通信编码的踪迹。 + +### 博多-默里码 + +在法国,埃米尔·博多 (Émile Baudot) 于 1874 年设计了自己的「印刷电报」系统。该代码本身是由他的两个同伴约翰·高斯 (Johann Gauss) 和威廉·韦伯 (Wilhelm Weber) 开发的,采用的是 5 位代码。 + +![博多码](media/86471_06.webp) + +1899 年至 1901 年间,唐纳德·默里(Donald Murray)在博多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自动电报系统,利用了他认为是「博多多路复用系统的最佳功能」。 + +![默里码在 1901-1929 年间的演变](media/86471_07.webp) + +### 另一条路:Morkrum 码 + +在美国,情况又有所不同。Joy Morton 和机械工程师 Charles L. Krum 于 1901 年创立了Morkrum 公司(后来的电传打字机公司)。1910 年,Morkrum 与邮政电报公司在波士顿和纽约首次安装了印刷电报机,Morkrum 公司的电传打字机采用了自己的一套编码,称为 Morkrum 码。 + +1915 年 1 月 15 日,西联电报公司开始使用结合了默里和 Morkrum 电码的印刷电报系统。而默里码经西联修改,除了少数「可本地化(national use)」字符外,被 CCIT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采用作为 ITA2 编码(国际电报字母表)。美国则在 ITA2 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美国电传打字机上的常见字符,形成了 USTTY 编码(美国电传打字机代码)。 + +![Morkrum,西联和西电采用的编码](media/86471_08.webp) + +![ITA2 与 USTTY,ITA2 中标为「undef」的键实际上为「可本地化」字符](media/86471_09.webp) + +在以上编码中,有两处「#」和「£」对应着同一键: + +- 1908 年的默里码与 Morkrum 码的 Shift-S;(不过默里码在 1911 年又有过一次更新,且 1930 年代初 ITA2 推出后,几乎所有美国制造的电传打字机设备都使用 ITA2 或 USTTY) +- Morkrum、西联和西电与 USTTY 的 Shift-H,而最终采用的 ITA2 中的 Shift-H 为「可本地化」字符,也的确有资料显示会有某些变体将该键设定为「£」; + +![](media/86471_10.webp) + +![](media/86471_11.webp) + +![](media/86471_12.webp) + +上面的两个键盘,Shift-H 分别对应「£」和「#」 + +于是便有人认为,「£」和「#」对应着同一个键,而它们都被称为「the pound sign」,从而造成了混淆。[^1]也有人从 1955 年 Milton Kaufman 的《无线电操作员执照问答手册》 找到了证据: + +> 类似地,数字或英镑符号(#)不能在传输中再现,并且发送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NUMBER(或 NO)、POUND(或 LB)或 POUNDS(或 LBS)等词来代替。 + +在 ASCII 制定后的 ISO 646 标准中,其英国版本将 0x23 原来对应的「#」改为了「£」; + +随着 AT&T 按键式电话的兴起,其语音应答系统将「#」称为「the pound sign」,更促成了这一称谓的推广。 + +___ + +不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则指出,正如前文所述,「#」的双重含义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便已存在,当时博多码还并未进入美国,前文所述的其它编码还未出现。将「£」替换为「#」应该是在美国「#」也表示「磅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 +## #4 「Octothorpe」[^2] + +1968 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将「#」引入到电话机上时,给它起了一个新词:Octothorpe。关于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 + +根据 1995 年贝尔实验室工程师 Ralph Carlsen 和编辑 Patrick Townson 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显示,唐·麦克弗森(Don MacPherson,当时贝尔实验室的主管)将 octo- 和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吉姆·索普(Jim Thorpe)的姓氏结合起来创造了这个词。 + +- 「#」分成了 8 块,因此名称应该包含「OCTO(英语中表示「8」的前缀,如 octagon 八边形)」。 +- 当时唐·麦克弗森正致力于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吉姆·索普(Jim Thorpe)的奖牌恢复运动[^3],由于「Thorpe」一词的独特性,于是他以「Thorpe」一词加上「Octo-」产生了「Octothorpe」。 + +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贝尔实验室人员的玩笑;根据实验人员霍华德·伊比(Howard Eby)和劳伦·阿斯普伦德(Lauren Asplund)给 Douglas A. Kerr(最终是他在电话机上采用了 #)的备忘录给显示,他们选用「octotherp」这个词,是作为 Kerr 以「不合国际标准」为由拒绝他们支持的「星形」「钻石形」按键的报复,因为「th」在某些语言中很难发音。而在给 Kerr 的信件中,他解释选用「therp」是因为它听起来像希腊语,且与「octo」相配。 + +1996 年的《新科学家》杂志则认为,「octothorpe」中的「thorpe」来自古英语中的「村庄」一词。「octothorpe」即「被分成 8 块的村庄」。 + +## #5 总结 + +或许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比,「#」的历史是最扑朔迷离的。「#」的含义的丰富性也超过许多标点符号。 + +> 它有很多名字:pound sign、number sign、hash、hex、square...... +> +> 在国际象棋中,它代表将死的一步棋;在校对时,其含义是「在此处插入空格」;而随着推特的流行,「#」又多了「标签」这一含义…… + +关于「#」的起源说法很多,每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却又无法互相说服。而且,在 19 世纪之前很少有「#」的完全对应符号,以至于有人猜测,「#」是在 19 世纪后创造出的新符号,并随着在打字机上的应用逐渐推广开来。个人认为,也有可能不同地区的民间都有关于「#」的各种用法,而在 19 世纪之后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而将其含义标准化。 + +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有篇文章引用了加拿大记者罗伯特·富尔福德概括「#」的历史的一段话,在我看来十分贴切: + +> It’s a word for word’s sake, a word someone invented in a playful moment just because he felt like it. +> +> 一言以蔽之,这个词是某个人出于好玩发明的,只是因为他喜欢它。 + +~说不定,「#」就来源于中文的~「~井~」~字呢。~ + +___ + +## 遗留问题 + +1. 牛顿对于「lb」的写法似乎可以解释从「lb」到「#」的演变,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如今「#」只在美国表示「磅重」,而在其它国家中没有这种用法? + +## 参考资料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mber\_sign](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mber_sign) +- **Eric Fischer -**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 Codes, 1874-1968**](https://ia800606.us.archive.org/17/items/enf-ascii/ascii.pdf)**,对字符编码发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 Tom Jennings - ["An annotated history of some character codes or 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filtration"](https://www.sensitiveresearch.com/Archive/CharCodeHist/index.html),其中包含在 ASCII 前通信编码的简短介绍,以及对 ASCII 中的控制字符进行了介绍; +- [https://www.quora.com/Why-has-the-symbol-been-called-a-number-sign-pound-sign-and-now-hashtag](https://www.quora.com/Why-has-the-symbol-been-called-a-number-sign-pound-sign-and-now-hashtag) +- Douglas A. Kerr, P.E. - [The ASCII Character "Octatherp"](http://dougkerr.net/pumpkin/articles/Octatherp.pdf) +- [The "pound sign" mystery](https://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2461) +- [https://99percentinvisible.org/episode/octothorpe/](https://99percentinvisible.org/episode/octothorpe/) +- [Keith Houston 关于「#」的系列介绍](https://shadycharacters.co.uk/2011/05/) +- [Robert Fulford - The Secret Life of the Octothorpe](https://designobserver.com/the-secret-life-of-the-octothorpe/) ,罗伯特·富尔福德概括「#」的历史那段话的出处 +- [The Origins of the Octothorpe](https://www.sudeep.co/musings/2016/06/10/The-Origins-of-the-Octothorpe.html) + +[^1]: 网上的许多论点都将这种混淆聚焦在英美键盘的不同上。但注意到上图中打字机键盘1采用的是美国西电编码,因此可以推测这种混淆在美国也存在。 +[^2]: 或 octothorp, octathorp, octatherp +[^3]: 因为发现 Jim Thrope 在参加奥运会之前打了两个赛季的半职业棒球违反了当代业余规则,他被剥夺了冠军资格。1983年,在他去世30年后,国际奥委会用复制品恢复了他的奥运奖牌。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blog/\343\200\214#\343\200\215\347\232\204\345\211\215\344\270\226\344\273\212\347\224\237.md" "b/blog/\343\200\214#\343\200\215\347\232\204\345\211\215\344\270\226\344\273\212\347\224\237.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8cc13fe --- /dev/null +++ "b/blog/\343\200\214#\343\200\215\347\232\204\345\211\215\344\270\226\344\273\212\347\224\237.md" @@ -0,0 +1,99 @@ +--- +layout: blog +title: "「#」的前世今生" +date: 2022-05-23 +authors: + - link: https://sspai.com/u/yvfkdpve + name: Yorkson +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PIDAN-journal/main/asset/yafa.png +source: https://sspai.com/post/73345 +origauthor: +origsource: +order: 20220523 +icon: accessibility +--- + +## 千变万化的「#」 + +当看到「#」时,你会想到什么? + +如果你下国际象棋,它可以表示对局的终结[^1];;如果你是程序员,它可以是注释的开始;如果你刷微博,它可以传递当前最热的话题。中文里,「#」通常称为「井字」或「井号」,在日语中称为「番号记号」或「井桁」,英式英语中则通常称为「hash」。 + +「#」的大部分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含义却随着上下文屡屡发生变化。对大部分人而言,与「#」的第一次会面,大概是电话拨号盘角落中那个不起眼的方块。 + +## libra pondo 的千年的漫步 + +先将时间拨回罗马时代,那时「一磅重」被称为「_libra pondo_」,其中 _libra_ 指「尺度」或「平衡」;_pondo_ 则来自于动词 _pendere_,表示「称重」。从这两个词根中,「#」得到了它最初的形状与名称。 + +十四世纪晚期,来源于 _libra_ 的「lb」进入了英语中,同时配上了一条表明其缩写身份的短线「~」,即「℔」。 + +由于「℔」在当时使用非常广泛,部分早期印刷机开始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字符进行印刷。 + +![左图是 Isaac Newton 笔下的 ℔ 符号,右图是它出现在 1698 年印刷品中的样子。](media/7334_001.webp) + +随后,「℔ 」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形式: + +- 来源于抄写员潦草笔记的「#」 +- 没有短线修饰代表磅的「lb」 + +而这个符号本身,却则淹没在时间长河中。与此同时,_libra_ 的老搭档 _pondo_ 也开始了独自的演变之路。它先以 _pund_ 的形式出现在古英语中,又在现代英语中成为 _pound_。历经数千年,_libra_ 与 _pondo_,这一对古老的搭档,最终又重新连接在一起[^2]。 + +如果不是偶然的经历,也许「#」将一直存在于生活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无闻地行使它最初的职责。 + +## 拨号盘一隅 + +在电话出现的早期,拨号数字利用脉冲拨号(Pulse dialing)进行传输。在这种技术中,每个数字对应一到十次脉冲信号。上世纪40年代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新的拨号系统。新系统在每个数字被按下的时候,发出一个独特的声音信号,被称为双音多频(Dual-Tone Multi-Frequency)。然而直到1968年,电话上还只有 0-9 的拨号键。 + +![早期使用脉冲拨号的转拨盘式电话](media/7334_002.webp) + +![贝尔实验室于 1963 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按键电话 WE 1500](media/7334_003.webp) + +1968年,为了实现菜单选择等更多通话功能,贝尔实验室计划在数字 0 按键的两侧添加两个新的按键。在拨号盘新样式的设计过程中,曾诞生过一系列尝试,比如在 0 的两侧分别增加带有五角星与菱形符号的按键。然而这些字符在当时标准的打字机键盘上并不存在,给记录带来了障碍。此时,负责设计新拨号系统的贝尔实验室工程师 Douglas A. Kerr,被任命选择更加合适的符号替代它们。 + +![Douglas A. Kerr](media/7334_004.webp) + +Douglas Kerr 曾经担任设计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的委员会负责人。基于过去的工作经验,也考虑到打字机的键盘设计,他与团队最终选择了包含在 ASCII 字符集中的「\*」与「#」作为新的按键符号。 + +这个决定,使得「#」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它也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人所熟悉。 + +## 来「#」聊天吧 + +1988年,Jarkko Oikarinen 创建 Internet Relay Chat (IRC),这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即时聊天系统。它被设计用于以组群的形式进行多人聊天,许多人可以加入同一个组群中,称为频道(channel)。频道的名称以「#」开头,用户可以用 `/join #channelname` 的方式加入某个频道。 + +![IRC 客户端 HexChat 截图](media/7334_005.webp) + +2007年,曾经在 Google 和 Uber 担任开发主管的 Chris Messina 在 Twitter 上提议,可以用类似的系统来标记网络上感兴趣的主题,并发出了第一条倡议使用「#标签」的推文。然而该建议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认可,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 甚至告诉 Messina,这个概念永远都不会流行。 + +![](media/7334_006.webp) + +Messina 没有放弃这个概念,他甚至写了一篇 [Groups for Twitter; or A Proposal for Twitter Tag Channels](https://factoryjoe.com/2007/08/25/groups-for-twitter-or-a-proposal-for-twitter-tag-channels/) 来详细阐释其使用方式。同年的圣地亚哥大火期间,他联系了在 Twitter 上直播事件的加州居民 Nate Ritter,并建议后者在所有相关推文中带上 `#SanDiegoFire` 的标签。Twitter 这才逐渐认识到到这是对内容进行分组的有效方式。终于,2009 年 Twitter 官方将标签系统加入搜索工具中。次年,热门话题功能出现,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展示在所有用户面前。 + +2014 年,牛津词典将其作为一个新的条目,添加到当年的更新中: + +> **hashtag** _n._ (on social media web sites and applications) a word or phrase preceded by a hash and used to identify messages relating to a specific topic; (also) the hash symbol itself, when used in this way. +> 在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介中,出现在 # 符号后用来标注主题的词语。 + +## 「#」的今天与明天 + +如今,「#」已经很少用来表示重量,也只有偶然间才在通话时被按下,但它依旧活跃在互联网弄潮儿的指尖。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它,那或许是「主题」。在用 Markdown 写作时,它界定着层级的标题,在开头结尾打下标签,以最简洁的方式记载着文章内容;在媒体上,一个个标签引导着时下最流行的趋势,却也在看不见的地方暗流涌动。相同的标签,连接不同的内容,把彼此独立的信息编织成网,同一个标签下,聚集着相似的人们。那么,是否某天一切都可以打上标签?标签网络之中,是否也隐藏着我们的未来? + +![Google Ngram 统计的「#」在 1800-2019 年英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media/7334_007.webp) + +> 在你眼中,「#」代表什么? + +**图片来源** + +- [The Ancient Roots of Punctuation](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page-turner/the-ancient-roots-of-punctuation) +- [Why I Moved From A Square To A Circle Calculator Interface Design](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6/01/why-i-moved-from-a-square-to-a-circle-calculator-interface-design/) +- [脉冲拨号](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8%84%89%E5%86%B2%E6%8B%A8%E5%8F%B7) +- [Douglas A. Kerr](http://dougkerr.net/Pumpkin/AboutAuthor.htm) +- [Internet Relay Chat](https://sspai.com/link?target=https%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Internet_Relay_Chat) + +**参考资料** + +- [Shady Characters: the Secret Life of Punctuation, Symbols, & Other Typographical Marks](https://shadycharacters.co.uk) +- [Hashtag History: From Typewriters to Twitter Trends](https://www.copypress.com/blog/the-hashtag-a-history-deeper-than-twitter) +- [Hashtag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shtag) + +[^1]: 国际象棋中,# 表示将军(checkmate) +[^2]: 在美式英语中,# 被称为 pound sign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blog/\344\270\200\346\226\207\346\220\236\346\207\202\345\244\215\345\274\217\350\256\260\350\264\246\345\216\237\347\220\206.md" "b/blog/\344\270\200\346\226\207\346\220\236\346\207\202\345\244\215\345\274\217\350\256\260\350\264\246\345\216\237\347\220\206.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594334 --- /dev/null +++ "b/blog/\344\270\200\346\226\207\346\220\236\346\207\202\345\244\215\345\274\217\350\256\260\350\264\246\345\216\237\347\220\206.md" @@ -0,0 +1,233 @@ +--- +layout: blog +title: "一文搞懂复式记账原理" +date: 2023-12-20 +authors: + - link: https://sspai.com/u/ecjuu535 + name: accelee +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PIDAN-journal/main/asset/yafa.png +source: https://sspai.com/post/85033 +origauthor: +origsource: +order: 20231220 +icon: tools +--- + +我们不是财务人员也没有想要成为财务人员,为什么要学习复式记账? + +普通人学习复式记账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尽管最常见于企业会计,但对普通人而言,了解复式记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财务挑战。无论是处理税务问题、理解贷款利率、还是财务规划,普通人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各种财务情况,并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 + +复式记账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对于个人、家庭记账来说,并不需要像企业那样遵循很多繁琐的规定。相比企业会计,个人记账更加简单灵活,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复式记账涉及到许多专业的会计概念,我认为难点在于一般讲复式记账都是企业那一套,大量的会计概念和我们平时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距离。这也导致了普通人学习复式记账时发现每个字都认识,却无法理解到底讲的是什么。 +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你轻松理解复式记账的核心概念。 + +现代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几百年前是少数精英或者专业数学家才能接触到的内容,然而现在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够掌握,是我们现在的人比以前更聪明吗?我不觉得是这样,更可能是现在这些知识非常的普及。我认为未来复式记账也会是这样,复式记账发展了四五百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门学问了,这是一种高级的记账方式和思考方式,我们现代人都应该掌握。Beancount 的作者 Martin Blais 也说他认为在高中开始就应该教授学生复式记账的方法。 + +## 以物易物的交易 + +![艾莉](media/85033_001.webp) + +在原始社会,人们还没有发明货币,交易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在小规模的群体中实现的。 + +艾莉是一个部落的女手艺人,她非常善于制作陶器,她制作的陶器既美观又实用,人们都非常的喜欢。鲍薄是另一个部落的年轻小伙子,他善于用石头磨制石刀,部落里的人都非常喜欢用他做出的石刀。艾莉家养了十只鸡,鲍薄家养了一头牛,这是他们各自的财产。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积累更多的财富,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 +| **艾莉的财产** | **鲍薄的财产** | +| :- | :- | +| 十只鸡 | 一头牛 | + +艾莉一有空闲时间,就在自己家的作坊里开始制作陶器。鲍薄一有时间,就出外寻找合适的石材来打磨石刀。他们可以用各自的物品在部落间的小市场上交换各自所需要的物品。艾莉想要一把石刀来方便自己可以在陶器上雕刻一些花纹,这样更加的美观,会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的陶器。鲍薄也想获得一个陶罐来放自己寻找来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石头收藏。 + +于是一天他们来到了小市场上,恰好发现了对方的物品,便聊了起来。经过他们的沟通和讨价还价,最终艾莉获得了 2 把精致锋利的石刀,而鲍薄获得了一个结实的陶罐。除此之外,鲍薄也想换只鸡来给他母亲补补身体,因此他和艾莉说了他的想法。但是艾莉觉得她不需要更多的石刀,鲍薄又没有其他可以交换的物品,因此她拒绝了鲍薄的提议。 + +但是鲍薄并没有放弃,他拿出了自己最好的 5 把石刀,跟艾莉说他可以用这 5 把最好的石刀和艾莉交换一只鸡,虽然艾莉目前用不上,但是她带回部落一定可以和其他人交换到她需要的物品。艾莉看了看这几把石刀,确实精美又锋利,她想到了自己部落里的几个人肯定会需要,因此就答应了鲍薄的请求。最终,他们对于各自交换得到的物品都非常满意,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部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笔交易,对于艾莉来说: + +| **时间** | **交易描述** | +| :- | :- | +| 3000 B.C. 1 月 2 日 | 艾莉从鲍薄那里获得两把石刀,艾莉给了鲍薄一个陶罐 | +| 3000 B.C. 1 月 2 日 | 艾莉从鲍薄那里获得五把石刀,艾莉给了鲍薄一只鸡 | + +对于鲍薄来说: + +| **时间** | **交易描述** | +| :- | :- | +| 3000 B.C. 1 月 2 日 | 鲍薄从艾莉那里获得一个陶罐,鲍薄给了艾莉两把石刀 | +| 3000 B.C. 1 月 2 日 | 鲍薄从艾莉那里获得一只鸡,鲍薄给了艾莉五把石刀 | + +在完成这两笔交易之后,艾莉和鲍薄的财产变化为: + +| **艾莉的财产** | **鲍薄的财产** | +| :- | :- | +| 九只鸡 | 一头牛 | +| 7 把石刀 | 一只鸡 | + +艾莉和鲍薄的财产都增加了,这些增加的财产来源于他们辛勤的劳动。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使用现在的会计学术语,并且按照复式记账的思路进行记录的话,那么可以按照如下进行记录。 + +**期初的资产**:一个会计周期开始的时候,他们分别所拥有的资产 + +| **艾莉的资产** | **鲍薄的资产** | +| :- | :- | +| 十只鸡 | 一头牛 | + +按照会计学术语的定义,**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通俗的说就那些能够为我们未来带来收益的东西才能称为资产。 + +对艾莉来说,发生的交易: + +| **时间** | **交易描述** | **我获得的(借)** | **我付出的(贷)** | +| :- | :- | :- | :- | +| BC3000年 1 月 2 日 | 艾莉从鲍薄那里获得两把石刀,艾莉给了鲍薄一个陶罐 | 两把石刀 |   | +|   |   |   | 一个陶罐 | +| BC3000年 1 月 2 日 | 艾莉从鲍薄那里获得五把石刀,艾莉给了鲍薄一只鸡 | 五把石刀 |   | +|   |   |   | 一只鸡 | + +**期末的资产**:一个会计周期结束的时候,他们分别所拥有的资产 + +| **艾莉的资产** | **鲍薄的资产** | +| :- | :- | +| 九只鸡 | 一头牛 | +| 五把刀 |   | + +这里为什么只记录了五把刀而不是七把刀?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我们实际的情况,七把刀中的两把我们是为了自己使用的,并且随着磨损其也将没有太多的价值。石刀本身就是价值相对比较便宜的,没有太多作为财富的储藏价值,因此这两把刀就当成了维持自己生存的成本消耗掉了,因此就不记录在资产表上。但是其他的五把是准备和别人进行交换的,能够获取资产或者别人的劳动成果的,而且数量也比较多,因此暂时放在资产项目里面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到底是把一项记录放到资产里,还是作为维持自身生存的支出,取决于实际的情况,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 +鲍薄的资产里面没有记录交换所得的一只鸡也是因为类似原因。鲍薄为了要吃掉这个鸡来维持家人的身体需要,因此鸡被消费掉了,也就不存在积累成资产的问题。如果鲍薄买很多鸡是为了下鸡蛋,用鸡蛋换更多的其他物品,那么这些鸡就需要登记成资产。因此记账本身有一定的主观性,企业记账也是如此,只不过企业记账需要受到非常多的法律和监管的要求,而个人、家庭记账就可以根据自己记账的目的来确定,因此有很大的灵活性。 + +>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 +复式记账最核心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里所说的「借」和「贷」**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借款、贷款的意思,它们只是一种记账的符号**,没有特别的意思**。**我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把「借」和「贷」分别理解成「我获得的」和「我付出的」。这样「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就可以理解为**当我和别人发生交易的时候,我给别人的东西,和我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它们的价格必须是相等的**,这其实就是等价交换原则。如前面的故事中对于艾莉来说,她从鲍薄那里获得的两把石刀就是「我获得的」也就是「借」,她给鲍薄的一个陶罐就是「我付出的」也就是「贷」。 + +当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因为在会计系统中,所有的东西必须有个货币价格,在原始社会还没有货币。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我用 10 元钱买一个雪糕,我获得的就是一个价格 10 元钱的雪糕,我付出的就是面值 10 元的人民币,这两者在价格上是相等的。这实际上就是记录了交易的两个方面,必须有两方才能发生交易,因此复式记账记录的交易信息更完整。 + +## 货币为中介的交易 + +![鲍薄](media/85033_002.webp) + +时间来到了现代,我们的交易都在使用纸币,也就是信用货币,这给我们的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不但有了货币,也有了借贷的业务。这样即使一个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如果他有非常好的点子,他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借到大笔的钱来开展业务。借贷的产生让整个经济更加的有活力,同时也放大了繁荣和萧条。 + +在文明社会的艾莉和鲍薄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有更多的方式来积累财富。鲍薄目前有 10000 元的现金,汽车价值 10 万,其中有 5 万是银行贷款,他需要每月还银行的 1000 元贷款(等额本息)。因此他当前的净资产(在这里就是所有者权益)就是 6万元,这就是他当前的财务状况。 + +**期初的资产负债**:一个会计周期开始的时候,鲍薄的资产负债。在这里就是 6 月底的资产负债情况。 + +| **鲍薄的资产负债表** |   |   |   | +| :- | :- | :- | :- | +| **资产** |   | **负债** |   | +|     现金 | 10,000 |     贷款 | 50,000 | +|     汽车 | 100,000 |   |   | +|   |   | **所有者权益** | 60,000 | + +他目前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每月的工资是 6000 元,一个月的食物开销是 1000 元,房租 1000 元,通讯费 100 元,车贷还款 1000 元。 + +| **日期** | **账户** | **借(我获得的)** | **贷(我付出的)** | +| :- | :- | :- | :- | +| 7 月 1 日 | 支出:通讯费 | 100(等值通讯服务) |   | +|   | 资产:现金 |   | 100(等值现金) | +| 交易描述 |   | 支付一个月的通讯费用 |   | +| 7 月 20 日 | 支出:房租 | 1000(等值房屋使用权) |   | +|   | 资产:现金 |   | 1000(等值现金) | +| 交易描述 |   | 支付一个月的房租 |   | +| 7月 25 日 | 支出:利息 | 20(等值资金费用的勾销) |   | +|   | 负债:贷款 | 980(等值贷款勾销) |   | +|   | 资产:现金 |   | 1000(等值现金) | +| 交易描述 |   | 还车贷 |   | +| 7 月 31 日 | 支出:饮食 | 1000(等值餐饮服务) |   | +|   | 资产:现金 |   | 1000(等值现金) | +| 交易描述 |   | 7 月的餐饮费用 |   | +| 7 月 31 日 | 资产:现金 | 6000(等值的现金) |   | +|   | 收入:工资 |   | 6000(等值劳动) | +| 交易描述 |   | 工资所得 |   | + +交易就需要公平,因此我所获得的和我所付出的用货币表示应该是相等的。也就是所有的「借」加起来和所有的「贷」加起来应该是相等的,也就是必须满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的核心要求。有了以上的**日记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到**分类账**,分类账也就是基于日记账把同一类型的账户统计到一起。例如下面的「支出」「收入」「现金」(属于资产账户)和「贷款」(属于负债账户)。 + +| **支出** |   |   |   |   | +| :- | :- | :- | :- | :- | +| 日期 | 交易描述 | 借 | 贷 | 余额 | +| 7月1日 | 支付一个月的通讯费用 | 100 |   | 100 | +| 7月20日 | 支付一个月的房租 | 1000 |   | 1100 | +| 7月25日 | 还车贷 | 20 |   | 1120 | +| 7月31日 | 7月的餐饮费用 | 1000 |   | **2120** | + +| **收入** |   |   |   |   | +| :- | :- | :- | :- | :- | +| 日期 | 交易描述 | 借 | 贷 | 余额 | +| 7月31日 | 工资所得 |   | 6000 | **6000** | + +以上的**收入和支出账户都属于虚账户**,在每一个会计周期结束时通过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可以计算出利润,对个人来说就是净收入,之后收入和支出账户将被清零,准备开始下一个会计周期的记录。**因此每个会计周期开始,收入、支出账户的余额总是为零的**,可以把这两个账户想象成给水的管道。 + +| **现金** |   |   |   |   | +| :- | :- | :- | :- | :- | +| 日期 | 交易描述 | 借 | 贷 | 余额 | +| 期初-6月底 |   |   |   | 10,000 | +| 7月1日 | 支付一个月的通讯费用 |   | 100 | 9,900 | +| 7月20日 | 支付一个月的房租 |   | 1000 | 8,900 | +| 7月25日 | 还车贷 |   | 1000 | 7,900 | +| 7月31日 | 7月的餐饮费用 |   | 1000 | 6,900 | +| 7月31日 | 工资所得 | 6000 |   | **12,900** | + +| **贷款** |   |   |   |   | +| :- | :- | :- | :- | :- | +| 日期 | 交易描述 | 借 | 贷 | 余额 | +| 期初-6月底 |   |   |   | 50,000 | +| 7月25日 | 还车贷 | 980 |   | **49,020** | + +以上的现金和贷款账户分别属于资产和负债账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都属于**实账户**,因为这些账户里的数字是不断的积累的,**因此在一个会计周期开始的时候其余并不为零**,可以把这三个账户想象成蓄水的池子。 + +基于分类账,就可以得到鲍薄这个月的**收入支出表**,也称为**损益表。** + +| **鲍薄的收入支出表** |   | +| :- | :- | +| **收入**: |   | +|     工资 |     6000 | +| **收入总额** | **6000** | +| **支出**: |   | +|     通讯费 |     100 | +|     房租 |     1000 | +|     车贷利息 |     20 | +|     饮食 |     1000 | +| **支出总额** | **2120** | +| **净收入**(收入-支出): | **3880** | + +收入账户就是你为了获取和积累资产自己需要付出的东西,或许是你的产品或许是你提供给别人的服务。支出账户就是你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再生成的能力所需要从别人那里购买的产品或者服务。这两个账户记录的只是产品或这服务的价格。**你的每一笔支出都对应对方的一笔收入,反过来你的每一笔收入都对应对方的一笔支出,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 +**期末的资产负债**:一个会计周期结束的时候,鲍薄的资产负债。在这里就是 7 月底的资产负债情况。 + +| **鲍薄的资产负债表** |   |   |   | +| :- | :- | :- | :- | +| **资产** |   | **负债** |   | +|     现金 | 12,900 |     贷款 | 49,020 | +|     汽车 | 100,000 |   |   | +|   |   | **所有者权益** | 63,880 | + +基于分类账,更新鲍薄的**资产负债表**,就得到他7月底的资产负债情况,也就是他的期末资产负债情况。这里的所有者权益就是期初的所有者权益余额加上净收入得到的。在这里把一个月作为了一个**会计周期**。可以看到他的净资产增加了 3880 元,这些钱都是来自于他的净收入。 +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资产负债表就充分反应了复式记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账户就是你所拥有的能够进行生产进而进一步获取收益的东西,对于个人、家庭来说主要就是现金、房产和汽车,当然也可以是股票等金融产品。负债就是你向别人索取资产、服务或者劳动的时候,你没有给出等值的东西,而是打了一张欠条承诺之后一定会还的。该账户记录的就是这个欠条承诺归还的资产价值。所有者权益就是你真正所拥有的东西,对于个人、家庭记账来说可以理解为就是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也就是**净资产**。**你的每一笔资产都对应着别人的一笔负债,你每一笔负债都对应着别人的一笔资产**,它们也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例如你存在银行的现金,对你来说就是资产,对于银行来说就是负债。你信用卡上的欠款对于你来说就是负债,但那却是银行的资产。 + +## 关于「借」和「贷」 + +「借」和「贷」恐怕是复式记账里面最难理解的一对概念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会把这里的「借」和「贷」往借款和贷款上去联系,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但是**在复式记账里面,这两个字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不用去联想,死记硬背是最好的办法。 + +当然我自己找到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借」和「贷」用「我获得的」和「我付出的」替换掉,并且在脑海里记住它们的位置。「我获得的」总是记录在左边,「我付出的」总是记录在右边。 + +在记录一个具体的账目的时候,这样做就非常好去分辨到底哪个应该记录在「借」方,哪个应该记录在「贷」。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在由日记账去制作分类账时会遇到的需要加总每一个不同类型的账户上的金额。例如前面的把所有的收入账户加总,在这个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同一个账户中「借」和「贷」都有数字的时候,到底哪个应该算增加,哪个应该算减少?这个没有啥好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收入和负债账户的**「**借**」**是减少,**「**贷**」**是增加,相反的支出和资产账户的**「**借**」**是增加,**「**贷**」**是减少**。 + +这么处理是为了让每个账户正常情况下余额都为正,符合人们日常的习惯。但是如果不这么处理的话,我们就可以完全不用去记「借」和「贷」的相关内容了。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收入和支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资产和负债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还是用我之前的框架,记账时**只考虑「我获得的」和「我付出的」**,所有记录在「我获得的」下面的数字无论是什么账户都为正数,所有记录在「我付出的」下面的数字无论是什么账户都为负数,这也很好联想,「我获得的」是我得到的为正,「我付出的」是我给出去的应该从我拥有的扣除掉因此记为负。 + +|   | **余额+** | **余额-** | +| :- | :- | :- | +| 实账户 | 资产 | 负债 | +| 虚账户 | 支出 | 收入 | + +**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这四个账户中,资产是需要获取的为正,相应的硬币的另一面负债是我需要承担的责任就为负,支出账户中是我获得的东西因此为正,相应的硬币的另一面收入是我需要付出就为负**。这也是受到了 Beancount 思路的启发。这样的话只需要记住资产和支出账户正常情况下余额为正,而负债和收入账户正常情况下余额为负,配合前面的「我获得的」记录为正,「我付出的」记录为负,就可以进行相关的计算了。之前的所有记录和报表都是按照传统的会计要求制作的,如果按照「我获得的」的记为正,「我付出的」记为负,资产和支出余额为正,负债和收入账户余额为负的规则情况下,所有的记录和报表应该是什么样子,读者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 +## 会计科目表 + +会计科目表不专业的说法**可以理解为记账的时候所使用的所有的会计账户的总和**,当然这是一个有分类,有结构的一个表。对于个人、家庭来说主要的就是四大类账户,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这四个属于一级账户,在每个账户下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的账户,但是建议对于个人、家庭记账分到三级账户就基本够用了,过于精细不利于管理和长期的记录。 + +如何在这四类账户底下设置更细的账户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关心和需要追踪的东西不一样,因此会计账户的设置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在这四类账户中,我们普通人最常用到的是支出账户,因此支出账户下的分类就显得比较重要,很多人也常常会被卡在这里。一个好的账户分类可以让记账者少走很多弯路,但是这确实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个到二级的分类,更详细的原则和解释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了。 + +![会计科目表](media/85033_003.webp) + +理想的情况是在记账开始的时候就把会计科目定义好,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认知是随着记账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一开始可以参照别人的账户定义结合自己当前的理解,制定一个合适自己的会计科目表,之后再不断的改进。 + +相信能够坚持读到这里的读者一定是有极高的耐心了,如果你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财务相关知识的话,现在一定还是一头雾水,你一定觉得太难了根本搞不懂,相信我你并不孤单。其实复式记账并不难,但是因为涉及到的概念会比较多,而且很多和我们日常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想要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概念打通是有点难度的,需要些时间让自己对这些概念变得熟悉起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篇文章多读几遍,时不时得再拿出来看看,最好自己要去尝试进行记录,这样有学习、有实践、有思考、有反馈,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掌握复式记账的方法。 + +经过长期的记账实践,我觉得记账的思想和选择什么样的记账的工具都很重要,但是长期来看记账的思想比使用什么工具记账更加的重要。复式记账是目前企业通行的一套方法,因此个人掌握了复式记账的原理,理论就可以记录任何的账目。对于个人、家庭记账来说,具体的记账复杂度完全可以自己掌控,可以记得很简单,也可以记录的很详细很复杂,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因此其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的好。学会复式记账的原理和思想比花同样的时间学习一款记账有用的多。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blog/\346\225\260\345\255\246\357\274\232\346\236\204\347\255\221\347\216\260\344\273\243\344\270\226\347\225\214\347\232\204\345\237\272\347\237\263.md" "b/blog/\346\225\260\345\255\246\357\274\232\346\236\204\347\255\221\347\216\260\344\273\243\344\270\226\347\225\214\347\232\204\345\237\272\347\237\263.md" index 94011cb..7d3cf05 100644 --- "a/blog/\346\225\260\345\255\246\357\274\232\346\236\204\347\255\221\347\216\260\344\273\243\344\270\226\347\225\214\347\232\204\345\237\272\347\237\263.md" +++ "b/blog/\346\225\260\345\255\246\357\274\232\346\236\204\347\255\221\347\216\260\344\273\243\344\270\226\347\225\214\347\232\204\345\237\272\347\237\263.md" @@ -1,6 +1,6 @@ --- layout: blog -title: "" +title: "数学:构筑现代世界的基石" date: 2024-06-06 authors: - link: https://jandan.net/p/author/bali @@ -10,7 +10,7 @@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6704 origauthor: Works in Progress origsource: https://worksinprogress.co/issue/how-mathematics-built-the-modern-world/ order: 20240606 -icon: squirrel +icon: code-square --- > 数学不仅是科学发现的先导,更是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基石。从几何计算到社会数学,再到现代科学的兴起,数学的应用贯穿了整个现代世界的构建过程。 diff --git "a/blog/\346\227\240\350\201\212\350\200\205\347\232\204\346\227\240\345\260\275\347\203\246\346\201\274.md" "b/blog/\346\227\240\350\201\212\350\200\205\347\232\204\346\227\240\345\260\275\347\203\246\346\201\274.md" index b7b6b0a..e714a08 100644 --- "a/blog/\346\227\240\350\201\212\350\200\205\347\232\204\346\227\240\345\260\275\347\203\246\346\201\274.md" +++ "b/blog/\346\227\240\350\201\212\350\200\205\347\232\204\346\227\240\345\260\275\347\203\246\346\201\274.md" @@ -10,7 +10,7 @@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6918 origauthor: Comment Magazine origsource: https://comment.org/to-the-bored-all-things-are-boring/ order: 20240626 -icon: squirrel +icon: italic --- > 无聊既是因,也是果。通过实用智慧和专注实践,我们可以找到克服无聊的方法。 diff --git "a/blog/\351\233\250\345\220\216\347\232\204\350\230\221\350\217\207\345\234\250\345\234\260\344\270\213\347\224\250\347\224\265\344\277\241\345\217\267\344\272\244\346\265\201\357\274\237.md" "b/blog/\351\233\250\345\220\216\347\232\204\350\230\221\350\217\207\345\234\250\345\234\260\344\270\213\347\224\250\347\224\265\344\277\241\345\217\267\344\272\244\346\265\201\357\274\237.md" index f76dab8..a2c31fc 100644 --- "a/blog/\351\233\250\345\220\216\347\232\204\350\230\221\350\217\207\345\234\250\345\234\260\344\270\213\347\224\250\347\224\265\344\277\241\345\217\267\344\272\244\346\265\201\357\274\237.md" +++ "b/blog/\351\233\250\345\220\216\347\232\204\350\230\221\350\217\207\345\234\250\345\234\260\344\270\213\347\224\250\347\224\265\344\277\241\345\217\267\344\272\244\346\265\201\357\274\237.md" @@ -1,7 +1,7 @@ --- layout: blog title: "雨后的蘑菇在地下用电信号交流?" -date: 2023.05.30 +date: 2023-05-30 authors: - link: https://jandan.net/p/author/majer name: majer @@ -9,7 +9,7 @@ authors: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3031 origsource: https://www.sciencealert.com/mushrooms-appear-to-have-electrical-conversations-after-it-rains order: 20230530 -icon: icon: moon +icon: moon --- 日本的科学家发现,雨后一些真菌可能会用地下的电信号进行交流。他们研究了一种叫做双色欺骗菌(Laccaria bicolor)的小型棕色蘑菇,这种蘑菇与一些大型树木(如橡树和松树)形成了共生关系,互相交换水分、养分和碳水化合物。这种蘑菇还可能帮助一些树木间接地吃动物,用毒素杀死春尾虫等昆虫类动物,并与宿主树木分享动物的氮素。 diff --git "a/blog/\351\235\242\345\257\271\346\211\253\347\240\201\346\212\275\345\245\226\351\252\227\345\261\200\357\274\214\346\210\221\347\224\250\344\270\244\345\244\251\346\214\275\345\233\236\346\215\237\345\244\261.md" "b/blog/\351\235\242\345\257\271\346\211\253\347\240\201\346\212\275\345\245\226\351\252\227\345\261\200\357\274\214\346\210\221\347\224\250\344\270\244\345\244\251\346\214\275\345\233\236\346\215\237\345\244\261.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6fa92ed --- /dev/null +++ "b/blog/\351\235\242\345\257\271\346\211\253\347\240\201\346\212\275\345\245\226\351\252\227\345\261\200\357\274\214\346\210\221\347\224\250\344\270\244\345\244\251\346\214\275\345\233\236\346\215\237\345\244\261.md" @@ -0,0 +1,187 @@ +--- +layout: blog +title: "面对扫码抽奖骗局,我用两天挽回损失" +date: 2024-01-02 +authors: + - link: https://sspai.com/u/auspicium + name: 楚庭孤客 + avatar: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cillidan/PIDAN-journal/main/asset/yafa.png +source: https://sspai.com/post/85477 +origauthor: +origsource: +order: 20240102 +icon: tools +--- + +很多时候面对诈骗案例可能总会觉得如此明显的骗局为何都会容易轻信,直到自己中招后才意识到:「心生贪念,终酿苦果」。近日当我遇到扫码抽奖送平板的活动时,一度认为我遇上了福利。当晚在回忆事件后才发觉种种不妥,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寻求救济,最终在第二日挽回了相关损失,避免了恶劣后果。所以想以文章形式进行总结与分享,从中吸取教训和收获相关的应对经验。 + +## 背景 + +2023年12月28日,在看病路上遇到一男一女派发传单,他们说希望我可以帮忙扫码参与门店人气竞选活动,投票后可以参与抽奖。出于单纯拉票助力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我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 +![小小一张图片,打开了潘多拉魔盒](media/85477_001.webp) + +随后在投票后出现了抽奖页面,按下抽奖后显示「恭喜获得一等奖:智能平板一台」,派传单的两人都适时表达出惊讶,直说我运气好,在一声声夸赞与祝贺中,觉得自己现场抽中平板电脑绝不可能是假的,随后男子提出可以带我去附近的「移动服务网点」进行兑奖,还贴心地说「因为我们是番禺网点,所以帮你问问海珠这边的同事可不可以代位帮忙兑奖」,那时候还觉得对方相当体贴,更加期待获得平板后可以转增给家人使用的愿景。 + +![像模像样的店铺外观充满了迷惑性](media/85477_002.webp) + +到店后,经过一番确认,店内工作人员表示确实可以兑奖,顺便询问手机号问了多久,表示这是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推出的针对老用户的福利活动,才推出这项活动。期间工作人员查询我的支付宝芝麻信用评分同时,询问我的京东白条情况,并向我展示了作为奖品的**联想启天K10 Pro**,在经过淘宝和京东查询后确信并非是「无中生有」的山寨产品,怀疑感也下降了不少。 + +随后,工作人员开始向我说明兑奖的相关流程:首先我要参与一个「预存费惠机」的活动,承诺手机号码长期在网使用(还要求确保使用期间是4/5G信号,宣称会有基站每小时检测三次,出现违规的话罚款0.1~99元随机不等,多次出现将手机卡将停机,设备冻结,需要48小时内解锁否则将永久停用手机卡),同时确保该手机号码累计消费7699元话费,不限时间长期累计,那么就可以获得该平板电脑。在考虑到个人的工作和居家环境后轻信自己可以遵守以上条件后我决定参与该活动,并签署了一份「合约」。 + +随后工作人员说需要取出手机卡检测手机卡的相关情况,半小时后向我说明我的手机号使用中多次存在只有2/3G网络信号情况,让我回忆是在什么场景发生的,由于平时就不会额外关注手机信号所以也无法回答,随后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想不到的话就非常麻烦,因为后边在活动期间发生这种情况罚款事小,停机也会带来很多不便。随后表示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更改兑奖方案来解决(事后意识到,无论如何商家都想促成你参与活动,所以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你觉得他们在为你着想,让你相信他们确实帮你解决难题了)。根据新方案内容,我需要重新办理一张手机卡,然后同样要累计消费7699话费,但只要求在使用该手机卡即可,没有信号要求。在我多次表示自己已经有两张手机卡足够使用,且均绑定了各种重要账户信息后,交涉一度陷入僵局,我提出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我宁愿解除合约,工作人员便强调合约签署后便不可撤销(这个合约上还真有这么一句话,让你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退路),随后表示她向老板请示看看能不能在不办手机卡情况下可以选用新方案,最终经过「请示」达成了以下合约的签署 + +![相当粗糙的合约,末尾的公章成为了事后的转机](media/85477_003.webp) + +签署合约后,工作人员表示要「冻结」我的京东白条额度作为担保——实际上就是通过购买商品,由他们收货,变相套现,并选择了24期分期付款。她表示当我还清账单的同时,他们也会将等额的话费分期返还到我的手机卡。为了更有说服力,她还在现场为我充值了700元话费,表示自己确实「履行合约义务」,让我更加放心。 + +当我拿着平板和这一纸合约回去后,聪明的智商似乎重新占领了高地,结合网络搜索和反思整个中奖经历,我发现了不少曾被忽略的细节: + +- 在使用我的手机进行白条网购后,工作人员又表示还需要一些操作并完全遮挡手机,事后打开京东查询订单记录却发现无法找到这笔购买记录,最终还是通过消息通知里的派送、签收提醒才重新找回,怀疑是否在操作过程中故意删去,减少我发觉异样的可能。 +- 打开闲鱼查询手中的平板型号回收价格时,发现在很多商品评论区下方都有说这是被诈骗了。结合百度、知乎还有哔哩哔哩搜索「抽奖送平板」搜索出大量被骗及维权内容后,我开始怀疑这次活动的真实性。 +- 合约上的公章和其宣称的中国移动服务网点毫无关联,通过查询企业信息得知该企业于2023年4月设立,且店外招牌的设计和知乎上数个帖子曝光的店家存在惊人的相似,且帖文多数表示这种店家会在事后注销倒闭,卷款跑路。所谓的「返还话费」也只是前两个月会充值,接下来就再无下文,徒留受害人苦苦偿还分期账单,蒙受损失。 + +![小小的账单里,有着大大的崩溃](media/85477_004.webp) + +种种细节综合在一起,无疑向我证实:**完蛋,这次真遇上诈骗了**。中奖时的兴奋荡然无存,只剩下懊恼与焦躁让我一度陷入崩溃。 + +## 开始维权前的准备 + +日哭夜哭当然不能哭死董卓,白天气晚上急也不能让我挽回损失。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根据之前搜索的帖子里提到相关维权经验,结合和本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始考虑维权事宜。 + +在维权之前,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 +- 我是否有留下关于这次事件相关的证据? +- 这次事件表面上是抽奖,实际上构成什么行为? +- 我可以考虑使用什么途径来维权? + +对于第一个问题,整理手头的材料后得到以下可以充当证据的材料: + +| 证据名称 | 证明事项 | +| :- | :- | +| 业务合约 | 证明本人与店家签署了业务协议,并约定了相应的合约内容 | +| 平板电脑与键盘 | 证明本人与店家之间确实存在兑换奖品的行为 | +| 京东订单、发票和白条账单 | 证明店家使用本人身份信息,以购物形式套取网络信贷 | +| 微信聊天记录及话费到账短信 | 证明店家宣传「以充值话费形式返还资金」及其履行情况 | +| 合约上的公章信息 | 用于确认涉事店家主体及其相关企业信息 | + +尽管这个证据表格相当粗糙,不过毕竟不是专门准备于起诉,从整理思路角度看已经相当够用。通过公章上的企业名称我成功定位到涉事店家的工商信息,根据其登记的住所地址和导航软件定位进行比对,确认查询的企业就是本次涉事企业无疑。 + +![准确的工商信息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许多帮助](media/85477_005.webp) + +第二个问题,结合查询各种法律法规比较类案后,我最终为这次事件做了界定:**这是一起商家以扫码抽奖为由进行变相销售,通过欺诈性方式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事件。同时涉及以网络借贷方式非法吸取资金。**为事件作出界定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向有关部门提交举报乃至报警时,准确地指出事件的问题类型,减少沟通成本。**基本上我后续在各种维权途径中的理由主张都是围绕着这个界定展开。 + +第三个问题,在综合了前人分享的维权经历后,我对提到的各种维权途径进行了分析: + +| 途径 | 好处及可行性 | 缺点 | 优先度及备注 | +| :- | :- | :- | :- | +| 报警 | 方式便捷,且一旦能认定为涉嫌诈骗即可及时出动警力解决本次事件 | 有一定可能认定为单纯的经济纠纷而不予受理 | 第一 | +| 向12315举报 | 方式便捷且多样。本次事件无疑可认定为涉嫌诱导消费及欺诈,市场监督管理局有权对此进行管辖,且依据举报做出的查处行为具有行政强制性 | 等待时间较长,基本要等待十个工作日,有可能无法及时挽回损失 | 第二 | +| 直接去店面交涉退款 | 最简单的方式,本身事件就存在违法情形,现场交涉时提出举报或报警即可施压达成自己目的 | 存在四男一女五名店员,在没有朋友陪同前往的情况下,单刀赴会可能无法应对事态激化后的恶劣情况 | 第三,或在前两种方式成功后配合进行 | +| 起诉 | 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且已确定被告主体及信息后编写起诉状并无难点。且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大概率胜诉,还可以通过强制执行保障追回损失 | 所需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最高,还需额外考虑聘请律师等条件 | 第四,可先行准备起诉状以防万一 | + +根据这个优先思路和实际情况(当我反映到自己受骗并采取行动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加上还有个人学业任务要处理,实际上到晚上十点多才开始具体行动),我的整个维权之路及情况从时间先后排序上是这样: + +28号 + +1. 当晚拨打110被转接至住所地派出所,告知事发地不在管辖范围所以只能给相关建议 +2. 拨打完110后,在国家12315平台提交举报,顺便开始编写起诉状 + +29号 + +1. 上午拨打110告知应由12315处理后,拨打广州12315热线,在广州12315系统内提交举报 +2. 尝试前往管辖事发地的派出所,以涉嫌诈骗名义请求出警 +3. 尝试请求出警未果后前往区市场监管局提交举报 +4. 下午收到商家私聊,沟通后前往店内完成退款和归还平板及键盘 + +回顾完整件事件,可以说最终向市场监管局的举报为我带来了维权胜利。接下来我会对我采用过的维权方式一一作出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 +## 报警 + +「有困难找警察叔叔」这句话在常年宣传下,已经成为我遇到违法事件及行为的第一反应:毕竟好处如上表格所说。而且根据网友的经验来看,通常如果报警成功受理,「钱是上午被骗的,中午一打电话,我的钱就回来了」这句话也将成为我的现实情况。 + +但实际上,这些网友的经验分享下,不少评论也分享了自己报警后遇到的第二种可能:被认定为经济纠纷而不予受理。而我在报警和前往派出所说明情况后得到的便是这种答复。 + +事实上,这种抽奖诈骗事件该认定为经济纠纷还是经济犯罪本身便是一个有待讨论的情形: + +- 从认定为经济犯罪的角度来说,商家确实存在以欺骗方式让当事人产生认识错误,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自己的财物。最终导致商家获得了财物,而当事人产生了财产损失。部分网友报警后成功受理就是因为其所在的警方认定这是涉嫌诈骗,故有权进行管辖。 +- 然而从认定为经济纠纷的角度来说,在讨论商家通过利用当事人身份信息,来获取网络信贷资金,而让当事人承担分期债务是否成立诈骗前。这里的当事人能否构成刑法犯罪中的「受害人」同样有待商榷——因为这其中受害人并没有遭受财产损失的风险或实际发生了财产损失的情况。因为从这个观点看来,偿还分期账单从下月开始,而当事人和商家只是完成了一项交易:当事人提供了担保金,商家收取担保金后,交付平板,承诺会分期返还担保金,并且商家确实返还了七百元。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商家在返还七百元后,将不会返还余下担保金且卷款潜逃,徒留当事人自己承担分期债务。故当事人和商家之间只是单纯就交易事项产生了纠纷,而不是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商家最多只是通过欺诈性的方式诱导当事人进行消费。因此在商家卷款潜逃真实发生前,报警的唯一结果便是依据一系列的文件规定被告知这件事不在警方管辖范围内,所以不予受理,并建议你找12315解决或起诉处理。 + +如果你在报警后被告知属于经济纠纷不予受理的话,就不要考虑前往派出所尝试说明情况,试图说服警察了:因为你大概率会听到一样的结论,甚至还因为被骗一事而当场受教育,最终无功而返。 + +## 向12315举报 + +如前文所说,证明这件事涉嫌诈骗相当困难,但是证明这件事涉嫌欺诈诱导消费可是相当容易的:因为确实就是基于前文所说的「欺诈性的方式诱导当事人进行消费」,无疑是违反市场监管法规的行为。所以如表格所言,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是有权管辖的。 + +需要注意的是,我在这里使用的是「举报」而不是「投诉」,是因为投诉是指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请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解决该争议的行为,而举报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经营者涉嫌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线索的行为[^2]。 + +从处理方式而言,投诉受理后的主要解决方式是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如果调解失败了通常就会建议你走诉讼途径。简单而言就是投诉要承担可能不予受理的后果(以致于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形——即市场监管局认为是诈骗应当找警察,而警察觉得这是经济纠纷应当找市场监管局),同时还有一定可能因为调解失败最终只能回到诉讼途径,即投诉的处理方式并不具有强制性,完全依赖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举报则是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立案调查,并做出查处行为,而查处行为恰好是具有行政强制效力的。尽管行政决定本身不会产生返还当事人财产损失的目标效果,但完全可以依靠行政部门所确认的有关商家的违法情形,再次通过投诉途径或直接向涉事商家交涉实现目标效果。可以说举报是投诉的更进一步,也是在与商家交涉时可用的加压手段。 + +关于全国12315平台、当地12315热线和直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举报投诉该如何选择,这里以全国12315平台上的内容解答: + +>全国12315平台只是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接收处理有关投诉/举报的途径之一,投诉人还可以通过拨打当地12315热线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途径进行投诉/举报。 + +以我向广州12315热线通话的情况来看,热线客服同样表示「向全国12315平台提交举报与向广州12315系统举报并非同一工作流程,故同样可以在广州12315系统提交举报」,三种途径并非是互相冲突的关系,完全可以同时应用,互相补充,加快效率。 + +![全国12315平台](media/85477_006.webp) + +![广州12315热线](media/85477_007.webp) + +在填写全国12315平台和地方12315热线举报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 +- 商家名称和地址依照先前查询的工商信息进行填写即可,需注意国家12315平台需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注册号来确认被投诉主体,相较于广州12315而言更加严格 +- 举报问题类别可以选择「侵害消费者权益」中的「欺诈消费者」情况,由于前文已经界定本次事件是以抽奖为名的变相销售,故如果系统中没有「欺诈消费者」这一选项的话,也可以参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3]将其定义为「非法有奖销售」,并选择「信息不明确」或「以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作为问题事项 +- 商品/服务名称可依照当时签署的合约名称来填写,如「预存费惠机」,商品/服务类别和消费方式等内容则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填写 +- 具体情况描述则简要说明事情经过,并给出相应举报理由即可 + +至于前往事发地所在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举报的填写内容与上述两种途径大差不差,故略为不表,不过我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填写举报表格时,工作人员建议我尝试报警处理,因为据他们过往经历来看,报警确实是比他们处理更加及时且同样有效。在我表示向公安反应后回复属于经济纠纷不予受理后,他们表示理解并承诺将由其进行负责,后续会派出执法人员进行立案调查,期间注意保持电话畅通,并提醒商家有可能会与我进行接触。最终我于下午收到了商家联络最终完成退款,可以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其中也有发挥一定作用。 + +![尘埃落定,圆满结束](media/85477_008.webp) + +## 起诉 + +诉讼作为穷尽一切救济手段后的最终手段,可以说不到山穷水尽确实无需考虑:因为通常而言前述的三种方式都已经足以达成挽回损失的目标,不过实在要走向起诉,在这里我仅仅给出关于如何编写起诉状的建议,其他诸如证据清单制作,乃至有关案件的问题建议还是找律师咨询——通常而言这种事实清楚无异议的案件胜诉可能性相当大,基本上律师通常都乐意接手。 + +关于起诉状的编写,具体模板可参照如下: + +``` +原告(姓名),性别, x年x月x日生,民族:,住所地,公民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 +被告(企业名称),住所地,组织机构代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 + +**诉讼请求**: + +1.判令被告返还现金xxx元,恢复原状,并赔偿xxx元 + +2.本案诉讼费由被告人承担 + +**事实与理由:** + +事实简要描述何时何地发生什么事 + +原告认为:被告以扫码抽奖送xxxx为由,进行变相销售,并存在诱导消费和欺诈行为。其有奖销售形式实质上已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相关情形,构成《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第(三)、第(四)项规定的“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应当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欺诈行为。故原告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依法索赔。 + +综上,请求贵院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 +附:1.本起诉状副本壹份; 2.证据清单贰份。 + +此致 + +XX 市 XX 区人民法院 + +起诉人: + +xxxx年x月x日 +``` + +走向诉讼这一步通常就保持和律师联系,做好开庭前准备,如果不想调解则明确表示拒绝调解,加快诉讼进程即可。事后倘若对方迟迟未履行判决应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及时保障个人合法权益。 + +## 总结 + +当我第一次看到少数派的大家分享自己的[维权经历](https://sspai.com/post/67209)时,我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也会写下类似的文章。可以说当天晚上鼓舞我走向维权的精神动力确实也有部分来自于此——因为踏出第一步的勇气至关重要,或者说所有的困难都远远比不过立下觉悟的那一刻:当夜决定维权时,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干劲,以至于连夜之内我就完成了各项工作。可在此之前因为维权成本高我一度陷入犹豫与畏惧,一度寄望于商家「真的把那笔钱全换成话费返还给我」,可当无数的教训摆在眼前时,我终于意识到:如果自己都放弃自救,那么谁会拯救自己?因此我选择了捍卫个人合法权益的道路。 + +永远都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无缘无故的发财暴富捡漏,只有充满心机和算计的陷阱与诈骗。被骗了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骗了还不知道自己被骗,就算知道了也不去想着怎么解决:记住,做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去做就什么也没有了。 + +[^1] 包括《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公安部关于严禁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通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等文件 +[^2]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第三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一)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二)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blog/\351\245\272\345\255\220\347\232\204\345\205\250\347\220\203\345\217\262.md" "b/blog/\351\245\272\345\255\220\347\232\204\345\205\250\347\220\203\345\217\262.md" index 74ff1ac..36aac16 100644 --- "a/blog/\351\245\272\345\255\220\347\232\204\345\205\250\347\220\203\345\217\262.md" +++ "b/blog/\351\245\272\345\255\220\347\232\204\345\205\250\347\220\203\345\217\262.md" @@ -10,7 +10,7 @@ source: https://jandan.net/p/115249 origauthor: mentalfloss origsource: https://www.mentalfloss.com/posts/dry-january-history-facts order: 20240102 -icon: squirrel +icon: accessibility --- 饺子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其受欢迎程度足以超越国境,但这些面食是如何赢得国际声誉的呢? diff --git "a/blog/\351\253\230\346\270\251\350\207\264\346\254\247\346\264\262\346\262\263\346\265\201\345\271\262\346\266\270 \346\260\264\344\270\213\347\232\204\350\255\246\344\270\226\351\245\245\351\245\277\347\237\263\351\207\215\346\226\260\346\265\256\345\207\272\346\260\264\351\235\242.md" "b/blog/\351\253\230\346\270\251\350\207\264\346\254\247\346\264\262\346\262\263\346\265\201\345\271\262\346\266\270 \346\260\264\344\270\213\347\232\204\350\255\246\344\270\226\351\245\245\351\245\277\347\237\263\351\207\215\346\226\260\346\265\256\345\207\272\346\260\264\351\235\242.md" index 24b453e..db76bf5 100644 --- "a/blog/\351\253\230\346\270\251\350\207\264\346\254\247\346\264\262\346\262\263\346\265\201\345\271\262\346\266\270 \346\260\264\344\270\213\347\232\204\350\255\246\344\270\226\351\245\245\351\245\277\347\237\263\351\207\215\346\226\260\346\265\256\345\207\272\346\260\264\351\235\242.md" +++ "b/blog/\351\253\230\346\270\251\350\207\264\346\254\247\346\264\262\346\262\263\346\265\201\345\271\262\346\266\270 \346\260\264\344\270\213\347\232\204\350\255\246\344\270\226\351\245\245\351\245\277\347\237\263\351\207\215\346\226\260\346\265\256\345\207\272\346\260\264\351\235\242.md" @@ -22,7 +22,7 @@ icon: moon 这块巨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16年,并刻有德语警世词:“Wenn du mich seehst, dann weine”(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吧) -![ ](media/111150_01.jpg) +![](media/111150_01.jpg) 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捷克的研究人员写道,这些巨石“经过多年侵蚀,仅留有作者姓名首字母”,并补充说“铭文在警告大旱的后果”。 diff --git a/index.md b/index.md index 2f9a7fb..1b205b7 100644 --- a/index.md +++ b/index.md @@ -50,6 +50,8 @@ PIDAN (academic) journal | 2019-10-26 | :icon-moon: | scillidan | scillidan | [北欧风木材选购指南](./blog/"北欧风木材选购指南") | | 2024-07-16 | :icon-accessibility: | jandan.net | BALI | [从长远来看,人类历史大部分都很糟糕](./blog/"从长远来看,人类历史大部分都很糟糕") | | 2024-03-13 | :icon-accessibility: | jandan.net | BALI | [疯狂的石头:治疗狂犬病的“万能良药”](./blog/"疯狂的石头:治疗狂犬病的“万能良药”") | +| 2024-02-20 | :icon-accessibility: | sspai.com | SUNTRISE | [「#」号的补充历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blog/"「#」号的补充历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 2024-01-02 | :icon-accessibility: | jandan.net | chaozaiji | [饺子的全球史](./blog/"饺子的全球史") | | 2023-12-31 | :icon-accessibility: | jandan.net | BALI | [美国人不懂中国豆腐](./blog/"美国人不懂中国豆腐") | | 2023-12-27 | :icon-accessibility: | jandan.net | chaozaiji | [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blog/"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 | | 2023-03-08 | :icon-accessibility: | jandan.net | BALI | [长期新冠现在看起来像一种神经系统疾病](./blog/"长期新冠现在看起来像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 @@ -83,6 +85,7 @@ PIDAN (academic) journal | 2021-09-16 | :icon-code-square: | jandan.net | majer | [相比人类,复制蜻蜓大脑的人工神经网络为何更有价值](./blog/"相比人类,复制蜻蜓大脑的人工神经网络为何更有价值") | | 2021-04-26 | :icon-code-square: | jandan.net | majer | [Ziv与他的无损压缩算法](./blog/"Ziv与他的无损压缩算法") | | 2024-07-28 | :icon-tools: | jandan.net | BALI | [如何保存纸质照片](./blog/"如何保存纸质照片") | +| 2024-01-02 | :icon-tools: | sspai.com | 楚庭孤客 | [面对扫码抽奖骗局,我用两天挽回损失](./blog/"面对扫码抽奖骗局,我用两天挽回损失") | | 2023-08-01 | :icon-tools: | jandan.net | BALI | [在人造卫星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制作地图的](./blog/"在人造卫星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制作地图的") | | 2021-06-05 | :icon-tools: | jandan.net | BISK | [闭门造船:如何设计一艘21世纪的帆船](./blog/"闭门造船:如何设计一艘21世纪的帆船") | | 2015-08-16 | :icon-tools: | jandan.net | 回风 | [Deploy Hexo sites to VPS](./blog/"Deploy-Hexo-sites-to-VPS")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