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26 lines (71 loc) · 7.03 KB

09-X86体系结构.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26 lines (71 loc) · 7.03 KB

X86体系结构

来源:Linux内核浅析-X86体系结构

预想了解Linux内核的一些原理,必先了解X86体系结构。x86体系基本等同于cpu的使用说明书,Linux的底层就是cpu,如果不了解底层提供的功能点,很多实现方式都搞不懂。就好像我们做一个需求,不知道底层有哪些接口可用,那需求做起来就太困难了。

x86架构起源于intel8086处理器,是intel公司70年代生产的16位处理器,推出前几年都不温不火,直到找到自己的业务方:ibm pc。ibm pc的研发没有交给最牛的华生实验室,而是交给另外一个团队,且要求一年交货,由于工期紧张,他们直接采用intel8086作为cpu,微软ms-dos作为os。由于ibm pc的大卖,hp、康柏等公司开始做兼容机,也是采用8086处理器,所以intel成为pc行业的标准,也就是x86。

1、体系结构总览

img

cpu的核心逻辑是输入数据 + 指令 = 输出结果,那就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1)get指令。2)get输入数据。3)运算。4)store输出结果。其中第3步运算逻辑基本在cpu的alu中完成,不需要关注。其中1、2、4主要包含get、store两种操作,其实解决了数据的存储、寻址,get和store也就ok了。

1.1 指令和数据的存储

一个进程的能够看到的内存空间是逻辑地址,最后操作时会映射到物理地址,一个进程的内存逻辑地址又分为以下几个segment。

1)Text Segment:存放进程运行的指令,进程创建时,会将代码编译后的指令放到这个位置,也是静态的,运行时不会改变。

2)Data Segment:代码中已初始化值的变量。Bss是未初始化值的静态变量。

3)heap:堆,用于进行内存的动态分配。

4)stack:函数运行的栈。

1.2 指令和数据的寻址

X86的寻址,在cpu的视角看,是段基址 + 段偏移地址(至于为什么用这么挫的方式,在下一节段地址中描述)。以下是段基址寄存器:

1)CS:存储代码段的基址。

2)DS:存储数据段的基址。

3)SS:存储运行栈的基址。

段偏移地址寄存器:

1)IP:指令指针寄存器,根据CS + IP获取到的指令存储EIP(指令寄存器)中,供ALU使用。

2)EBP:栈基指针寄存器。

3)ESP:栈顶指针寄存器。

4)数据段的偏移地址一般存储在通用寄存器中,获取的数据一般也存到通用寄存器中,供ALU使用。

有了寻址方式,CPU直接将地址发送到地址总线上,即可以从数据总线收到数据。

2、分段内存管理

8086是16位的cpu,最大支持寻址空间为64K,但如何支持20位的地址总线呢?即支持1M的寻址空间(估计是ibm提的需求)。那怎么办呢?16位撑死就64K。那就两个地址,段基址和段偏移,凑成20位地址。

逻辑地址 = 段基址 * 16(左移四位) + 段偏移地址

当32位cpu出现时,这种设计就a round peg in a square hole,但考虑到原有架构上已经有很多硬件和软件,不得不做兼容。但现在好不容易升级为32位,再用原有模式也无法支持4G的空间。于是IA32(32位处理器架构简称)和操作系统产生商量后达成一致,IA32推出的标准:

1)寻址方式仍然为线性地址 -> 逻辑地址(分段模式) -> 物理地址,保留分段模式。

2)在内存中构建两个存储段基址的table,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全局描述表),存储内核程序的段基址,由寄存器GDTR保存GDT入口地址,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本地描述符表),由寄存器LRTR指向LRT的入口,存储各个用户进程的段基址。table中的item存储段描述符,其中包括段基址、段界限和权限相关信息。

3)CS、DS等段基址寄存器仍然为16位(兼容以前),但改为存储段选择子,即table的index,这样段基址就存储于内存中,为以后扩展也打下基础。于是段基址存储地址时叫“实模式”,存储段选择子叫“保护模式”,系统启动时都是先处于实模式,当你需要更多内存时,切换到保护模式。通过切换模式做到无缝兼容。

以上是硬件商给的解决方案,但Linux为了兼容spark、arm等体系架构(这些体系都没有分段地址模式),也是为了少一次地址映射,所以将所有段基址都设置为0,所以段偏移地址 = 线性地址(内存寻址的原理后面会细讲),也就是所有进程的任一段基址都为0,所以Linux没必要使用LDT,仅用了GDT。

3、函数调用栈

代码都用函数来承载指令,通过函数调用来承载指令的跳转。而 函数的运行是基于栈的,一个函数就是一个栈帧。

int bar(int c, int d)
{
    int e = c + d;
    return e;
}
int foo(int a, int b)
{
    return bar(a, b);
}
int main(void)
{
    foo(2, 3);
    return 0;
}

img

1)stack segment处于线性地址的高地址,且向下扩展,所以esp栈顶地址是向低地址扩展,esp栈基地址反而处于高地址。

2)当A->B函数时,会进行如下操作:

1、push eip:保存当前的EIP(指向A函数的某条指令),然后通过jmp或call指令将EIP设

置为B函数的起始指令。这样当B函数返回时,再将该EIP的值pop 到EIP寄存器中,使得A

函数可以继续运行以下的指令。

2、push ebp:将A当前的ebp压栈,有两个作用:1)方便B函数获取其入参。2)当B返回

时,将ebp指向A的栈基址。

3、mov esp ebp:将当前的esp复制给ebp,相当于ebp从指向A的栈基址指向B的栈基

址,开始运行B函数的指令。

3)当前函数的入参,是在上一个调用函数的栈帧中,通过本栈帧中保存的调用者的ebp和参

数的size进行计算入参的地址。

4. 状态寄存器

eflags是状态寄存器,控制单元会根据其值变更执行逻辑。比如IF就是中断标志,当陷入中断时,会通关关闭eflags.if标志来关中断,此处先提一下,后面中断会具体讲到。

img

在看X86体系架构时,有些感触:

1、业务很重要。对于intel,没有保住ibm pc的大腿,现在可能也没有intel,也没有x86。

2、业务提的需求,很多时候条件都不具备,需要工程师是做trade off。比如16位cpu支持20位的寻址,分段模式不得不说是一个临时方案,但为其赢得了市场。为了技术洁癖去做完美的方案是没有出路的。对于架构师,当你知道了业务的不美好和代码的龌蹉后,还能依然想把这个系统做好。

3、如果要做开放体系,兼容是必须的,哪怕是原来做个的临时方案。对于开放体系,一旦发布方案,就意味着必须兼容到底。好比java的泛型,现在还为了兼容早期非泛型版本遗留着许多不完美。